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德式思维"是先秦儒家象征的哲理的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孔子、孟子、荀子对这种思维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建设。孔子开创了"比德式思维"的先河,孟子对此作出了诠释,荀子对"比德式思维"作出了自觉的发挥。他们对"比德式思维"方式的建设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家发展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孟子与荀子两位重要人物,他们对儒家关于政治和士人自我认知的学说进行了阐说和进一步的发展。从孟子到荀子思想的变化中,可以明显看到儒者对自身在国家社会中定位的演变。由孟子所推崇的"大丈夫"人格到荀子所倡导的"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儒家学者在政治社会的压力下,对自身的定位一步步降低。儒家思想在发展中为了适应统治者与统治阶级需要而改变,产生了与政权合作的基础,并最终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者在逐步进入政权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荀子兼采道、法、名、墨诸家思想于一体,却始终被视为儒家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礼"深入系统的阐发。荀子思想在吸收先秦各家学说后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向,集中体现和落实于关于"礼"的形上建构中。通过对"礼"的深入分析,不能不说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神本向人本的演进过程中,先秦儒家性情学说大体经历了由孔子到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有关理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突出表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上。  相似文献   

7.
儒家历来尊师重教,这可以上溯到儒家学派形成的先秦时期。先秦儒家在政治活动与治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尊师重教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一代宗师,而设教授徒又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尊师重教就自然而然地贯串于先秦儒家学派的学说之中了。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特别是他们的富民思想,反映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0.
<正>又该说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了,这次说孟子与荀子。孟子与荀子虽同是儒家,但观点对立: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但他们殊途同归,都重视教育且都是大教育家。把他们放在一起来比较,也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一、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其他学者相比,有一点不同的地方需要指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若以现代普世史的视野来看,无论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还是从区域经济和文化传统的角度,抑或是从历史以及建立东亚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最终走向的角度来看,东亚的历史和现状,都有充分的理由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对于东亚各国究竟能否通过对东亚整个历史的认识达成共识,促成凝聚东亚各国的共同历史教育,达到使地区内纠纷根源的排他性民族主义转变成为谋求相互信任与理解的目的,传统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和现代哲学中讨论的"主体间性",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托克维尔的贵族阶级“陈情书”分析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贵族具有突出的“开明”特征,但这并未改变其被“革命”的历史厄运。贵族的“被革命”跟他们当时开明与否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政制与法律框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谈论自由问题,也只能是有限的、特权者的自由问题。大革命的激进特征所呈现的是平民与特权阶层的关系问题,进而是穷人与富人在革命中的关系问题。决定贵族命运的,除了阶级关系外,“谣言”等革命中的非理性因素亦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晚清史学批评随着时代潮流的急剧变革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在新史学思潮出现之前,史学批评沿着传统史学批评的路径发展,其主要的史学批评视阈集中在传统史书体裁体例的批评,对重点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进行批评;新史学思潮兴起后,史学批评更加尖锐和激烈,涉及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史学认识的深化。晚清史学批评上述两个阶段的分野,其肇因来源于晚清“西学东渐”的推动和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动,其后果则推动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变,但由于资产阶级史学家急于建立近代史学的范型,在对传统史学批评“度”的掌握上存在可资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思想,直接导致中国思想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严复“取便发挥”的译述到改良派的“变法维新”,从鲁迅对进化论的宣传到孙中山主张的“改革”、“猛进”,从“五四”初期新文化运动代表者们对中国前途的探索,到他们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立场。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