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希逸是南宋"艾轩学派"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南宋重要的散文家,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散文理论对南宋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包括散文创作应指向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注重创新、关注散文实用功能等多个方面内容,对他的散文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我们认识南宋末期散文风貌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曾焕鹏的专著《中国当代散文论》和《当代散文再论》在散文批评实践和散文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体现在富有个人创见的散文理论观,注重散文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对散文创作·领域新人的扶植和支持,对散文薄弱研究领域和福建散文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雏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历史贡献,在散文理论方面大力提倡小品散文,确立了小品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研究散文流变方面对现代散文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散文创作实践方面,周作人的独特的美学追求、文体和语言的革新,促进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中国散文的成就,与外国散文理论与创作的译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文”、“纯散文”的概念及其具体分类,幽默与“絮语散文”等的倡导,受到韩德、小泉八云、厨川白村等外国作家的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积极影响,周作人、王统照、沈泽民、鲁迅、林语堂等在译介与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视散文因其以画面、音响消解传统文字散文的欣赏难度并借助传播速度快捷、受众广大的电视得以迅疾崛起并发展壮大;理论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涉及到了诸多问题:电视散文的产生及其阶段性、概念、特征、文体观、价值、结构、作品类型、创作方法以及对电视散文的盛赞与批评等八个方面。文章对近十年的电视散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做了概括,最终目的是,期待电视散文的理论研究自成体系,并推动电视散文创作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8.
董桥是香港著名作家,他的散文追求学、识、情的融会贯通,结合散文创作,董桥在作品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即知性与感性相融、文章“自然”说和辞意说。而董桥的散文理论与创作也同样做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在梳理新时期散文理论建设和发展的脉络,尤其着重指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对散文文体的辨析与认识已经从立足于消极的平面的正西阐释走向积极的立体的多角度的建树,着眼于重新规范散文文体的艺术特质以及不断寻求对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奇”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创作中不受约束的自由性.中唐时期散文创作经历了重大改革,散文理论推陈出新.汉代王充对于“奇”的褒与贬,成为中唐文学理论研究的两条主线.韩愈、柳宗元、裴度、李翱、皇甫浞等人对于“奇”这一范畴的讨论,反映出中唐文论家对于复古与革新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争论从理论上看是复古与革新两种观点的交锋,从创作实践上看则是对于创作规范和创作个性之间关系的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12.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晚清民初之际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造诣为翻译成就所遮蔽。他坚持古文艺术方面的纯粹性,对古文在近代中国的价值也有独特的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也从传统文学内部表现出了变革的气息。林纾的所作所为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于道衰文敝之时,林纾大力推尊韩愈,欲以韩愈复古之道匡正社会秩序。他对韩愈的承续,主要表现在道统思想、卫道济世、文道观念、古文与小说创作等方面。对韩愈其人其文,林纾有沿袭,又颇具选择,既有时代之因,又由其迥异的个人际遇。探讨林纾与韩愈的这种关系,亦可廓清不同时代下思想与文学的因袭与沿革。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不仅是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者,也是幽默艺术的实践者。林语堂先生的散文轻松幽默,引人入胜,与他善于修辞是密切相关的。在林语堂的散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精细、奇设、矛盾、降用、借用、比拟、夸张、比喻、回环等修辞方法,形成了轻松自然的幽默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是学者散文家中对散文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一位,其散文创作历经六十年而不辍。质朴单纯的个性造就其素朴的散文风格;其作品借助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和独特传奇的内容吸引读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感染读者;其文中丰厚的学养显示其学者散文特色。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他的散文观念是发展的:早期主要以英国小品文为模范,后到晚明的传统中寻根,直到认为现代的理想散文应当是既有外援又有内应,他的散文逐渐从简单走向成熟。这一成熟的散文理论是在对五四启蒙精神的认同和反思的背景中形成的,他将自己对西方个性主义的向往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的为文方式融汇起来,在散文理论及创作领域内成功示范了如何协调矛盾的甚至是异质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解放后散文从理论建树和影响方面虽不及其二三十年代创作的散文,但从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整体而言,他在为求生对现实做出退让的同时依然保持“求胜”的精神,坚守“表现自我”的文艺观和自由独立的精神,这对完整理解周作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名家林纾的古文创作理论代表作?春觉斋论文?,在承续前人观念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以“读书”“明理”“宗道”为核心概念的古文理论,而这三者皆由“理”字贯通。 “理”在文中的内涵既表现为圣贤经传,尤其是儒家经典著述中的修身、知世、明道之理,也表现为人生阅历背后的世事运行规律和价值取向。 另外,“理” 对古文创作既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作为文章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更是写作主体自身修养的重要内涵。 因此,以原文为本对“理” 做探究、阐发,对理解林纾的古文创作思想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晦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剧作、翻译、评论、文艺理论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有关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杨晦出身于农民家庭,其剧作多关注下层人民的贫苦命运。他早期创作的散文化短剧"深沉黯淡",长于点染情感氛围,带有散文诗的气息。其剧中人物之间的外在行为冲突并不突出,作者更善于展现小人物的意志与悲惨命运之间的隐忍与抗争。杨晦创作后期的历史剧一改"隐忍"的创作题旨,以"搏击"的姿态来对抗社会黑暗势力,显示了杨晦剧作心路轨迹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