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前夕,我和莫东平同志受北京晚报编委会的委托,代表北京晚报去看望、慰问离退休的老同志邓北野和王敬。邓北野同志于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时,便在北京晚报工作,可以说是北京晚报的创始者之一。王敬同志则是“文革”前北京晚报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在邓北野同志家,不仅和邓北野观,而且和邓北野的老伴儿晏明同志也聊得很热乎。早在三四十年代,晏明同志便是我国诗坛上的有名诗人,他和我国的许多诗人和作家都有亲切的关系。在他家西墙壁上,悬挂着著名作家茅盾、诗人臧克家为他囫写的条幅。著名作家刘绍棠的第一篇作品,是…  相似文献   

2.
1952年春,有一次,彭真同志同记者王敬谈起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他说:“你看见过老鹰抓小鸡吗?老鹰不是瞎撞乱碰就能把小鸡抓住,而是先在天空盘旋飞翔,发现地面上的小鸡,看准了,就唰地飞了下来,抓起小鸡,腾空而起。它成功了。老鹰盘旋飞翔,是在做调查研究,看准目标,一下抓住。它不抓老母鸡,它知道老母鸡抓不住也背不动。记者的工作方法,要学老鹰抓小鸡,先做好周密细致的调查  相似文献   

3.
"青岛台西区曾经是棚户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这种自由、不受束缚的状态,恰恰与艺术的精神相符。"1960年,时值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抵抗饥饿,天一黑,人们就早早钻进被窝。青岛食品厂的青年工人徐立忠常自我催眠地背诵美国黑人歌手罗伯逊回忆母亲的文章中的一句话:"睡吧,孩子,睡梦里是不想吃东西的。"然而,天还没亮,他就悄悄地从床上爬了起来,背上蓝布旧书包,跨上"二八"自行车,轻快地溜出大门。5点钟,徐立忠来到青岛东平路巷口,王敬、盛显棣、张纲和吴文家已经在这里  相似文献   

4.
1996年11月7日,我所在的中央电视台某名牌栏目信息报告上,登出了一条报道线索:《不要让封建迷信吞噬了这个孩子》。说武汉某公司经理万先生,在街上发现一个11岁的流浪男孩名叫周小华,他是被亲爹和后妈遗弃的,原因是在他小时候,家里人给他算过命,算命先生说他是家里的克星。因此,从小全家人都不喜欢他,就在两年前他亲妈生病死了以后,家里人更不喜欢他了,都打他骂他,不让他上  相似文献   

5.
一个孩子在伤心地哭,他全身都充满了痛苦,眼泪流到脸上,流到身上。他的周围都在哭,落下了泪雨。整个世界都在痛苦、落泪。 他为什么那么痛苦,因为他没有了胳膊,他不能去拿喜爱的东西,也不能做想做的事情,他什么也不能做了。他渴望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周围的一切,但家长在限制他,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碰,只有坐在椅子上,才不会有危险,不会弄脏衣服,他多么想把心中的压抑发泄出来啊!  相似文献   

6.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位近三十年,在中东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素有“雄狮”这称。近年有关他去世的消息时有所传,对此他总是带着笑意说:“媒体已不止一次地报道我死了。”这一次,他不能再笑了,他真的走了。因心脏病突发,他倒在了电话机旁,当时他正在与黎巴嫩总统拉胡德通电话。他以“我们应该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平安的环境和更美好的未来”这样发人深省的话语,结束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6月25日晨,得知陈明同志因脑溢血猝然病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对我简直是一声轰鸣,脑子好像散了,久久不知所措。不久前,他还来我处,专门谈记协办报的事,热情奔放,信心十足。我知道他有高血压,过去工作中他有不舒服,我就要他马上休息。这次见面,我问他身体怎样,他说:“不要紧,病来了休息两天就过去了。”看他脸上的气色和结实的身板,我以为他的病减轻了,满想他还能为记协再出大力,可他突然一去不返了,悲夫! 听他的孩子讲,他离休后,整理了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要出一本书。他的遗体火化后,孩子送来了他的书稿,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看见那熟悉的字迹,好像他又和我交谈起来。回想起来,我们是在延安认识的,在一起工作是从60年代开始的。我们一起在《陕西日报》社上夜班,朝夕相处,了解得更深了。他的最大特点是办事小心谨慎,正因为如此,有人说他保守。而实际上他是办事前考虑多,有时考虑得细  相似文献   

8.
大卫 《新闻世界》2007,(10):15-15
我曾在加拿大遇见一个奇怪的病人。他叫马里奥,40岁。两年前,他买彩票中了大奖,就不再需要工作。他本以为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在佛罗里达过冬,在凉爽的魁北克避暑;他跟妻子离了婚,不用再忍  相似文献   

9.
声音和眼睛     
盲人面带笑容,把手叠放在胸前,静静地躺着。他微笑是无意识的。人家嘱咐他,叫他别动,无论如何,只有在非动不可的时候,才能动弹。他眼睛上扎着绷带,已经这样躺了两天多了。别看他脸上挂着宁静的微笑,他的心情却是一个被判了刑、正在等待赦免的人的心情。有时,他幻想着重新开始生活,借助瞳孔的神秘工作使自己在明亮的空间里保持平衡的可能性突然变得如此明显,致使他激动得像在梦中一样浑身抽搐起来。  相似文献   

10.
天生的倒霉蛋? 霍安是朋友们中公认的倒霉蛋。在短短3天内,他的女朋友抛弃了他,投入他一个哥儿们的怀抱。祸不单行,老板把他的办公室换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半地下室里,而他心爱的猫从八楼公寓的窗口跳了下去,一命呜呼。尽管如此,这天早上,霍安觉得好运气要开始降临到他的头上了。果然,他惊讶地发现,在办公桌  相似文献   

11.
邱陵 《出版史料》2009,(3):82-83
时光飞逝,潘公国彦同志走了都快半年了,他在我心中,似乎仍然活着,我非常怀念他。2009年3月21日上午,突然接潘建农电话,告诉我他父亲在医院抢救无效,已于8点整与世长逝了。潘公是我50年代的老同事,以后成了邻居,而且曾经还是我的领导。后来他搬走了,我们仍然往来密切,他有新作必先寄给我看,我写点东西,也必先征求他的意见,因此也忝作他的文友、益友。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虽然他走了!但他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13.
有人要描写一个人物,他接触了这个将要被他描述的对象,并且还掌握了其若干轶事。甚至在几年以后,他还能在他的同事或朋友中,活灵活现、生动地谈起这个人物。那末,当他执笔为文,他也是如此地向他的读者描述吗?不,很遗憾,据我的经验远非这样。他常常  相似文献   

14.
时间胶囊     
1950年一个叫Edward Paker的电工丢失了一个钱包在中世纪书柜的后面,65年后钱包失而复得。彼时他已经89岁并患有老年痴呆,生活在养老院里,陪伴在他身边的还有他的妻子。现在同时他拥有了65年前的各种家庭照、发票、工作证、医疗卡以及他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等。丢钱包的那天,他气炸了,钱  相似文献   

15.
史永胜是山西河津市人。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15年前只身来到乡宁考察市场、寻找商机,那时他以敏锐的目光将发展之路定位在煤矿的投资上。为了事业,他不辞辛劳,乡宁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一片土地都有他撒下的汗水,当他把矿址选定在下善村时,他的耕耘之路同时也踏上了征程。他盖起低矮的小房,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工作。冬日里,他在阴冷的小屋里忍受着寒风;夏日里,他忍受着骄阳的暴晒。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成功,那么在他所生活的圈子里他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妒嫉和猜疑,因为圈子里的人对他非常了解,包括他的缺点,一旦他获得了成功或者奖励,在别人心中他的缺点就会被放大;相反,在圈子外面他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掌声。而在国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在公路上又一次见到了卞力生。现在,他已经是我们中闸乡有名的运输专业户了。只见他端坐在驾驶室里聚精会神地驾驶着他的那辆小三轮卡车,迎着我飞驰而来。他在驾驶室里微笑着向我点点头,又腾出右手向我打个招呼,然后飞驰而去。我和卞力生在九年前就认识了。他今年50多岁,中等身材,黑黝黝的脸,他的家在中闸乡河口村。九年前,我就在河口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9.
张晓生于1930年。1952年他任新文艺出版社编辑。1955年5月,因胡风冤案的牵连而被捕入狱,狱中生活加重了他的肺病。由于不断吐血,张中晓在1956年获“保外就医”。对他来说生存不是目的,他要思考,他有不息的追求。为了能看到书报,他常在书店、路边的报栏站几个钟头阅读。在极端的精神寂寞与生活艰难中,他除了读书,就是写。他太穷了,甚至  相似文献   

20.
他刚过不惑之年,可在广播电视战线已拼搏了23个春秋。他执著追求,用青春与睿智勾勒了一幅事业成功的画卷。他叫管荣富。1975年冬,年仅17岁、高中毕业的小管跨进了玉山县广播站的门槛。他当上了一名修理工,面对陌生的广播扩大器、收音机、电视机,他愣住了。这真是一些神奇的“宝贝”。为了探索其奥秘,他吃住在广播站,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几乎每个夜晚都泡在修理间里。他一边攻读技术书籍,一边实际操作,机器部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日复一日,面前的“宝贝”不神奇了。为了购买书籍。月薪仅18元的他省吃俭用。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