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产教结合之路,是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向。但是有些学校由于没有能正确把握住产教结合的精神实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陷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弃教办厂,搞一刀切。现在有不少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办厂,名曰“产教结合”,实际上办的这些厂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当然不是说,不能为专业服务的厂就不能办,而是说,职业技术学校办的厂应该尽量的做到与所  相似文献   

2.
教育中的“权力”究竟是什么?要对此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似乎并非一件易事。但不可否认,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却具有某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力量。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习惯于在所“生活”的宏大叙事中,不知疲倦地追问:教育有些什么权力?教育能有些什么权力?教育如何借助于这些权力保持自己应有的地位?诚然,这些追问不是不能,而是常常可能使我们走入迷宫“转”不出来。与其如此,倒不如换一种方式,即致力于探究教育中权力关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场所、方式和技术。也许,在这样的分析中,我们既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教育权力本…  相似文献   

3.
周赢 《考试周刊》2011,(64):208-209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幼稚的问题,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回答了呢?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问题未免有点“荒谬”和“可笑”.谁又会重视这些“荒谬”而“可笑”的问题呢?谁又能透过这些“荒谬”而“可笑”的问题看到学生那急欲求知的心呢?学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次次得不到满足后,他们沉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静心想一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姜振琴 《考试周刊》2011,(61):128-12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入世,英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从全省甚至全国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英语课。但是“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通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扶持和培养后进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何为后进生?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是那些意志薄弱、基础知识不牢,经常考不及格的学生。那么这些后进生是如何产生的呢?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如何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成绩呢?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如今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大一大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成绩不高的,这是否表明他们智力低下或存在某些缺陷呢?其实并非如此,很多职校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在其它方面却能表现出较高的智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学习上出现困难呢?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80%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进取心不强以及坚持精神不够。显然,这些非智力因素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开发其潜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不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非常难办,有些地区虽然有职业学校,但招生数量很少,教学质量不高,课程的职业性也体现得很不够:有的地区则根本就没有了职业学校.那么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是否还要办?如果要办,该如何办?其抓手是什么?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些探讨,并提供一个我们所实践的比较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些地方不适当地提出“县县办职校,乡乡办农校”的口号,甚至把“农职中”、“农业中专”的校牌挂在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结果是发展过急、过快,财力明显不足,使少数职业中学徒有虚名。我主张在教育评估的基础上对10%左右处于倒闭边缘的职业学校改办为其它学校;对条件差还有扶持价值的职业学校采取“输血”措施,给足“营养”,抢救一批学校;大力提倡企业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黑板前.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急躁地打断.还是给他们一点儿思考的时间?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什么了呢?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儿动脑思考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9.
2005年学校招生过程中,东台的中考“状元”家长找到我这里来说,一所四星级学校的校长、主任刚到过他家,希望孩子去他们学校读书.并许诺3年的学费全免,同时答应,这个学生的弟弟到他们学校去免费读初中。说到最后,这位家长问我:“王校长,这些你能做到吗?”我当即回道:“我做不到。”并告诉他三条.“第一.作为东中的校长,我不可能因为你女儿今年考了第一.我就去你们家开展招生宣传。第二.学校有奖学金.你的孩子到东中上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第三,她的弟弟可以来我校读初中,但我们还要考一考他能不能适应东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下半年,耿家公社办起耕读小学三十所,其中有早班四所,晚班十三所。学校虽然办得不少,但总是松松垮垮,办办停停,正如教师们常说的:“晚班好是好,歇了三天不扶就要倒。”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曾经对个别职业学校的办学新思路、新方法感到过惊奇,也为他们所在学校的生机勃勃而振奋、激动。但环顾整个职教界,又不免有点淡淡的忧愁。在无数次喜与忧的撞击中,记者深深地感到,干好职业教育不容易,必须有点叛逆精神才行。只要稍作调查,你就会发现:职业学校的校长、教职员工大多是从基础教育方面“转轨”过来的,部分人还有一官半职。他们为什么放着优越的工作不做,非要来闯荡一个前途未卜的新领域呢?当然,有的是组织安排,但有的是不满现状,又有些想法,并敢于冒险的人。他们看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前…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四川教育》2008,(1):15-15
何为“尊重”?尊重有三义,在学校教育范畴中以“承认并认真对待”为尺度?何为迁就呢?就是无原则地顺从别人。在班主任工作的诸多不等式中,“尊重不等于迁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我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也时常会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尤其是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或偏差时,我们如何做到尊重而又不迁就学生呢?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振华职业学校真正打造成民办教育的“领头羊”,真正做到办学特色“示范性”。建设特色学校要靠自己去完成,省里不可能给一个标准。给了标准,那就可能导致全省上下所有的学校千篇一律,何来办学特色呢?  相似文献   

14.
况晨光 《吉林教育》2005,(12):39-39,41
如今在基础教育办学中,有些学校办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比如,重点学校不知应重在何处,实验学校不愿搞教改实验,职业学校不愿搞职业教育,特色学校没有特色氛围,示范学校不起示范作用……面对这些徒有虚名的学校,一方面,作为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对名存实亡者应将其除名。另一方面,作为这些学校的校长,虽然当这“官”有很多苦恼和无奈,但在其位就要尽其责,决不能让自己学校办得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人问过我:学校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这问题问得有些着急,问得有些无奈,问得更有些心酸!是啊,我们的学校,我们老师为了学生可以说是苦口婆心,点灯熬油,劳神费力,可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感到尴尬的问题却把我们的这些努力打得粉碎——学生从小学开始,越来越讨厌学校,对于老师的心血他们并不领情,学校不能吸引学生了!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和老师讲.现在职业学校招的学生大多是“差生”。记得有一次参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校长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大谈面对“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经验,似乎只有用改造这些“差生”的说法,才能说明学校的功绩。所谓“差生”,习惯上是指那些文化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有时也指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说实话,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都比较差。但是。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差生”的结论呢?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所学校,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是一个社会组织,都要履行社会责任。学校如果不履行社会责任,那就不是学校而是“学店”;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具备社会责任感,那就只能是“教书匠”,而绝不会成为教育家。我们要办学校,而不能办“学店”;我们要当教育家,而不能当“教书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怎样办一所优质的学校?我认为关键是提升学校的境界。在此,我想通过三所学校的故事,讲述我眼中学校教育的三重境界。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建筑工程学校。这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职业学校,而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使我们看到,没有人文情怀的教育绝对不是好的教育。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后面我将着重讲他们的专业精神,讲他们如何把简单的木工活做到极致,在技术上怎么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对老师的考验的话,那么,许多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存在的极少数“魔鬼学生”,几乎就是对老师的“生死考验”。对待这些学生,教育真的是无能为力吗?即使教师不能创造奇迹,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改变呢?  相似文献   

20.
中美中小学校的差异究竟有多大?你真的了解美国吗?我们究竟能从美国的中小学校长那里学到些什么?中关教育交流究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借鉴?参加中关中小学校长交流项目的中国校长们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既不像有些人所形容的那样“充满快乐,令人神往”,也不像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基础薄弱,混乱无序”;相应地,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相比,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既非人们所认识的那样独享“基础扎实,课业繁重”特点,也非人们所惯常指责和批评的那样“机械乏味,了无生趣”;校长们发现,有些他们犹犹豫豫、胆战心惊,生怕被扣上“机械僵化”、“应试教育”帽子的一些改革尝试在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被毫不犹豫地执行着,还有一些他们多年坚持但近期却常常被讥笑和讽刺,几乎要被抛弃的做法被美国的同行高度赞赏并渴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