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你淡淡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我;你纤纤的素手,撩拨着我的心弦;你默默的话语,震撼着我的灵魂……你,怎样的一个你?多少次我叩问自己,能否将你放弃?一个声音告诉我“:孩子,她,早已融入在你的生命里!”孩提时,伴着“床前明月光”,我走近了你,结识了你,从此便爱上了你。还记得我曾懵懂地问过你:“秋雨潇潇,洒银归路。敢问君于何处?”你微笑低语:“微凉墨路,水凌波渡,书香萦绕千万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知晓,因为有你的芳香,我更昂扬向上。因为有你的书香,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才如此芬芳。从此,我不再彷徨,不再迷茫,一个励志少年将在你的身上汲取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悠然漫步在落满花瓣的庭院中,偶尔抬头仰望天空的云,不经意间,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开出花来——一朵淡然的幸福之花。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诱惑,我们的心如同煮沸的开水,激动地跳跃着不能停息。这样的我们,自然无法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但是,我们虽然无法做到超然物外,仍可以享受最简单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方北晨 《成长》2021,(2):185-18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潜之红尘追求,他远离官场,虽自在洒脱,可不免少了些人情味,不如“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般真实却依旧自成气韵。所以,我认为只有亲历红尘,体会世间人情,方不枉此生。子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周易》有云“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在这红尘之中,品人情之味,也需谨记如上两则良言。“君子...  相似文献   

4.
于颖泓 《辽宁教育》2012,(3X):82-82
<正>"花欲迷人眼,书香袭人醉,不知谁曾惹谁一缕香,也不知谁曾借谁一抹韵。只是蝶恋花舞,四季轮回,那些鲜亮与生机都悄然成为记忆,化为字字珠玑,尘封在书页之间,继续演绎生命的灵动与深刻,待到有心人去开启,去品读书香百味……"最爱读书时那沉浸其中、怡然自得的宁静。一杯花茶,袅袅飘香,合着书籍淡淡的木香,别有滋味;还有那不经意的一瞥,透明的杯子里"玉蝴蝶"翩然起舞,神形兼备。每每这时,我岂不庆幸,在喧嚣都市,也能体味陶潜"采菊东  相似文献   

5.
秋天之美     
正2013年10月21日晴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秋天来了。那一份份清新、淡雅的秋景让人心生喜爱、赞叹!人们都说,秋天是美丽的,可秋天究竟美在哪里呢?公园里,枫树阿姨脱去绿罩衫,换上红外套。秋风吹来,枫叶像许多漂漂亮亮的彩色蝴蝶,从树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火红的叶子在半空中旋转、雀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小朋友们一边拍手欢呼,一边疯狂追逐,追逐那一团团晃晃悠悠奔突而下的红色光影。  相似文献   

6.
古诗歌中的"山",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山"是经过情感滋润、心灵涤荡的山。山,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陶渊明之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  相似文献   

7.
<正>饶雪漫在《斗鱼》中曾这样写道:生活不仅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大概青春就像蒲公英,也许势单力薄,却有一颗热爱自由、热血沸腾的心,想借着风,去远方飘泊。我就是这样无端地向往着诗与远方。诗是人们的另一双眼睛。对于一个从小在不下雪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雪是陌生的,雪也是唯美的。一次冬夜风起  相似文献   

8.
菊花诗     
陶渊明独爱菊,爱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那是隐逸者赋予菊的内涵;元稹惜菊,惜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颂菊,颂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品格……诗人赏菊、爱菊、怜菊……都是情之所至,思之所归。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都可称得上是好诗。  相似文献   

9.
正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我和伙伴们一起相约来到传说中的新安公园,我们踏着暖阳浩浩荡荡地向新安二路与前进一路的交接处——新安公园前进。一路上我们兴高采烈地哼着歌,一进入新安公园,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石头雕刻成的一个大花坛,花坛中间有两只憨态可掬的长颈鹿。小长颈鹿伸长脖子好像在和她的妈妈说悄悄话,而大长颈鹿深情地低着头似乎正在倾听小宝贝的呢喃。花坛四周铺满了翠  相似文献   

10.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注释:秋丛:一丛丛的菊花。陶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解说:一丛丛秋菊绕着我的屋舍,就好像我敬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竹篱赏菊直到黄昏太阳西下。不是我百花之中偏  相似文献   

11.
疑点:陶渊明"一去"多少年?《归园田居》(其一)前四句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高中语文教材对"一去三十年"的注释是:"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这条简短的注释,反映出学术界自古至今的一个争议点:陶渊明"一去",是三十年还是十三年?不管是"十三",还是"三十",都是数字。在同一首诗中,还有其他数字,如方宅"十余"亩,草屋  相似文献   

12.
<正>古往今来,佳作都是由作者进入佳境写成的。这里的佳境指的是什么?是指外在环境和内在情感相交融而形成的作者心境。东晋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写出《饮酒》这样的佳作,就是因为他当时处在特定的心境中。你看:诗篇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是作者悠然自得心境的表现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正是作者摆脱官场束缚,轻松愉悦心境  相似文献   

13.
<正>天边云卷云舒,庭台花谢花开,一个不经意间,六年时光如水过无痕般静静溜走了。桂花飘香的日子里,我步入了小学堂,首次郑重地认识了你,瞬间喜悦涌上心头。然而偶然回眸,你潋滟芳华绝世无双的身影闯入我的眼帘,缭乱我的眸子,也迷乱我的心。我如着了魔般不可自拔地恋上了你。在以后十年时光的静静追逐中,我如沙漠中饥渴至极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笑看人生     
<正>笑看人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笑看人生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种豪迈,是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那份洒脱。人生之旅,总会有穿行于荒野戈壁的时刻,就如火车钻进漆黑隧道,即便窗外景色灿烂如花,也会有短暂的黑暗降临。这些短暂的瞬间,常令我们避之不及。可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汹涌的暗流也是不可缺少的风景,在面对历练之时,需要我们"莫被愁云遮望眼",而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它们,这样我们才会有足够的信心继续笑  相似文献   

15.
为春天调色     
<正>有人说春天是绿色的,因为它象征着生机勃勃;有人说春天是红色的,因为它象征着激情;有人说春天是白色的,因为它象征着纯洁。我说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因为它承载着我的梦想。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的,柔风吹醒了万物,细雨抚摸着万物,轻轻地呼唤着:春天来了!看!树绿了,地绿了,山青了,水秀了。眼前的树丛披着嫩嫩的绿叶,在微风中扭动着身躯;小草的家族,在阳光下忙着为客人们铺上地毯;连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实现这个梦想是伟大而又很艰苦的。在实现梦想的途中也许布满荆棘,也许是一条未知的路,他需要我们去思考,并为之共同努力。梦想可大可小,每个人都拥有。对饥肠辘辘的乞丐来说,一顿饱饭便已满足;对迷失路途的人来  相似文献   

17.
<正>一、考场作文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今年我校的菊花展又举行了。满眼的菊花,引发几个同学丰富的联想,一同学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另一同学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第三位同学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第四位同学说:"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菊,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1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没有结尾。但诗中的"我"在看到一个失去腿的人后,一定会懂得:幸福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知足就能体验到。《老子》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平和地看待事物发展变化,从容地对待个人的沉浮得失,就能得到幸福。知足是一种修养,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独爱菊,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写菊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其所有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 《和郭主簿》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将“菊花”与“松树”两种不同植物进行类比,把凛冽秋风中菊花迎霜独放异彩的形象和苍松经寒弥茂的坚强形象具体化,歌咏菊花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高雅气质和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内在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20.
自渊明当时直到近代,论者一直激赏他的隐士品格:固穷守节、淡薄名利、超然物外、任真自然等等。但鲁迅却指出渊明并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超凡脱俗——针对一般人所认为的陶渊明"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认为"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总不能超于尘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