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吉林  王坦 《教育学报》2005,1(6):65-68,81
以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2×2二因素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探讨在合作学习条件下,奖赏互赖和方法互赖对学生不同加工水平的认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外部奖赏并不是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方法互赖和奖赏互赖的作用是不相加的;具有积极角色互赖和任务互赖的原稿合作互学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尤其对需要深加工的学习任务而言。  相似文献   

2.
社会互赖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社会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它通过积极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等三种形式,分别产生促进性互动、反向互动和无互动,从而导致相应的结果.要使合作学习实施卓有成效,教师在教学设计整个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学生之间产生积极互赖,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消极互赖和无互赖.积极互赖的运作是通过加强个人责任感来实现,而促进性互动则是强调社交技能和小组反思.因此,社会互赖理论研究在互赖形态设计、个人责任设计、互动方式设计、社交技能设计和小组反思设计等五个方面,为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写作既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产出性技能,亦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极为薄弱的环节。英语写作学习中,通过为学习者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促进其积极互赖、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学习者创设积极和谐的英语写作氛围,不但有助于优化英语写作过程,而且有助于学习者英语写作技能的提升,推动学习者英语自主写作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互赖理论是基于合作与竞争的社会情境下提出的。合作与竞争是群体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互赖理论就是研究关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和结果。随着社会互赖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广泛,内容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对合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互赖理论主要通过积极互赖、消极互赖和无互赖三种形式,产生促进性互动、反向互动和无互动等作用,对合作学习分组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作学习与社会互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个体分享共同的目标并且每个人的结果都被他人的结果影响时,社会互赖出现了(Deutsch,1949,1962;Johnson&Johnson,1989)。它既不同于社会依赖(如一个人的结果被他人的结果影响,但反过来并非如此),也不同于社会独立(个人的结果不受他人影响)。  相似文献   

6.
要使化学课堂教学卓有成效,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产生积极互赖。积极互赖的运作应具备三个条件:创设积极互赖的合作学习情境,提高行动效率;调适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从合作式努力到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教师必须承担好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对话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合作式自主学习是在分组合作的模式下,以指导性小组目标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一学习模式凸显了自主学习的社会性特征,通过小组合作建立的集体归属感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自我监控和意志自我监控能力发展,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协作有助于提升情绪自我监控能力,但是该模式对策略自我监控的促进不明显,这提示在今后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应探索结合多种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方法,更全面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悦 《船舶职业教育》2022,10(1):16-17,21
专兼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提高专兼职教师技术技能、培养其团体认同感,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大背景下,针对兼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发展目标关联性不高、对高职院校的组织认同感较低、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中积极互赖的专兼职教师共同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互赖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在合作性和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中相互影响时的行动效率、内在心理过程、互动方式及结果.社会互赖理论作为合作学习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研究和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结合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梳理和分析社会互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模型与贡献、研究特征与结果等方面,对促进合作学习在我国卓有成效地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耀伟 《现代英语》2021,(9):118-120
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其实质就是合作小组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极大改善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自主性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成为当前教师和研究者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协作探究模式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协作探究模式以合作学习为操作形式,以探究学习为操作程序,基于群体动力理论营造情感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任务前师生沟通、介入学习策略、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和计划、分编学习小组、设置学习任务、定期反思学习过程和积极评价学习效果等环节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群体中完善了个性化学习,不仅在个人、社会和心理3个层面上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合作学习的对分课堂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级中医学专业两个班级,以脾胃肝胆病证作为试验内容.试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对分课堂,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以《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对分课堂课后问卷》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在量表总分及自我动机(W1)、学习信念(W2)、自我监测及调节(W4)、交流合作能力(W6)等4个维度均提高(P<0.05),对照组仅获取及处理信息维度(W5)提高(P<0.05);W1、W4的提高分数在试验组更高(P<0.05);大部分学生对《对分课堂课后问卷》作出了正面评价.结论:基于合作学习的对分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学生高度认同,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师转变教育方式的关键所在。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地理课程改革真正从理想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4.
以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口语合作组"的概念及其在语言教学中呈现的优势,强调指出"口语合作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专题网站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以数倍于以前的速度进行着积累,现代学习者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度数字化了的赛伯空间.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是数字化生存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两项核心学习能力.如何在专题学习网站环境下培养和开发上述两种能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依据自主学习理论和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调查了85位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笔记,研究英语学习者在大学学习阶段词汇自主学习的特点、词汇学习笔记对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的优势作用和不足,认为:(1)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所学词汇主要集中在四级词汇水平,学习的词汇知识内容丰富,尤其特别依赖L1、关注词组搭配和丰富联想内化词汇来建立词汇网络;(2问汇笔记促进学习者词汇自主学习、发展学习策略。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进一步发展元认知策略,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期间,教师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自主学习的含义及意义,指出自主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通过对合作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理论的探讨,强调了合作学习对非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ciprocal nominations, reciprocal rejections and 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order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238 Israeli students: 110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s (LD) and 128 students with no LD (NLD) drawn from 2nd to 6th Grades (ages: M = 9.83 years, SD = 1.35). Participants were assessed on: loneliness, sense of coherence, friendship quality, reciprocal friendship and reciprocal rejection nomination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oneliness experience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sense of coherence, peer reciprocal rejection and conception of friendship qualities. Students with LD who had at least one reciprocal rejection with a classmate felt more lonely and less coherent than did their NLD peers. Within the LD group, those children who had at least one reciprocal rejection with a classmate felt more lonely and less coherent than did LD children who had no reciprocal rejection. Such significant within‐group differences were not found in the NLD group. The discussion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amination of intra‐ and interpersonal variables in the understanding the loneliness experience among LD children,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role of reciprocal negative nomin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