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说我挺会与人沟通的,想请我去跟他的女儿谈一谈。“也不知怎么搞的,本来父女之间应该是很好说话的,但我和她,就是不能说到一块去,我该说的都说了,可是她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一点也不知道。女儿上次回来,居然说要是能找个心理医生聊聊就好了,可是我们这个小乡村里,哪有这样的医生呢?”他于是提出找我,他妻子也点头同意了。他的女儿在读高中,平时在学校住读,只有星期六才在家里呆一晚上。星期六吃罢晚饭,我就骑着车子往他家里去。朋友把我让进他的书房,给我泡过一杯茶,就对他的女儿说:“陈伯伯想跟你谈一谈。”待她进来,我立刻就说:“我只是…  相似文献   

2.
5月8日多云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书中这样的一段话让我牢记在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的,生命是宝贵的,不论是人类还是生物,因为它只有一次。前几天,我做了一个实验,捉了几只蚂蚁放到一个  相似文献   

3.
田惠 《成才之路》2010,(21):86-86
当前,特殊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我们只有对特别的他们施以特别的关爱,才能让他们走出心灵的低谷,到达充满阳光的彼岸。 在我的教育生涯里,有一个学生,让我记忆犹新。这个学生的父母都是聋哑人,高一开学时我就认识了他,一个瘦弱苍白的小男孩。他很少说话,上课时也不举手发言,也不和同学、老师沟通,虽然这样,他开学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全班第一名,数理方面尤为出色!他的沉默和他的聪明,引起了我的注意,不禁让我想进一步了解他。我很想找他谈一谈。  相似文献   

4.
李镇西 《师道》2011,(9):6-8
初识崔校长 一次我受邀去郑州讲学,见到同被邀请讲学的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的崇拜者,几年前就读你的《民主与教育》,读了三遍,还写了心得。”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但我听来却只有讽刺:写出了20多本书的李某人至今在学校管理上没有什么建树,而当时一本书都没有写的崔其升,却创造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从网上买了一套图书。周末,朋友来我们家玩,我便把书拿出来与他一起分享。我俩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这12本书中只有一个防伪标志。我赶紧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查找相关信息。最后一页赫然印着: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  相似文献   

7.
我走进房间,只有一个年轻人坐在那儿。"您有什么事?"他抬起头望着我。"哦……我不太清楚……其实只是一本书……我想麻烦你……"我结结巴巴地说。十几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让我简直失去了表达能力。年轻人很耐心地听着,渐渐弄懂了我的意思。"您是说您写了一本书?"年轻人的目光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8.
孩子是一本书,是我们成人永远也读不完的一本书。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读好孩子这本书,读懂孩子这本书。只有读懂了孩子这本书,我们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孩子这本书呢?  相似文献   

9.
这学期。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外地生小蒋同学。他长得高高瘦瘦的,头发乱蓬蓬的,衣服油光发亮。在我们的校园里,像这样的学生模样已经不多见了。根据平时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学习基础不如班上的同学,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由于家庭的贫困与学习的落后。他开始产生自卑心理。对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说,这很令人担心。怎样才能帮助他重拾信心、主动学习呢?我真得和他好好谈一谈。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在读一本书的第一页,而这本书的页数是无限的。”我不知道这些话是谁写的。可是我时常把它们当作提醒我们能在将来有所作为的暮鼓晨钟而喜欢它们。我们能够把神秘朦胧的未来,雕成我们想象的东西,正如一位雕刻家把一块不像样的石头雕成一座石像一样。我们大家又像农夫。  相似文献   

11.
内心的心     
一个人不会梦见孤独。在黑夜的另一边,我似乎看见了他,一个沉默的人,转过身来,摘掉眼镜,将它扔到很远处的河里。他并没有理会我,独自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阅读。他专注的神情如同没有人见过的上帝。我无法走向他,每前进一步,我的身体便向着脚下的土地下沉一点。当我走了二十四步的时候,我猛然就感觉到了自己强烈的心跳震荡着身体周围的尘土:我只能仰望着他,一个看不清面孔的沉毅的专注于阅读一本书的陌生人。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轮廓,一帧剪影;只有那本书感觉上是真实的,像现实中一本书的模样,但我无从得知它的内容,感受到的是它适合这样一种近乎…  相似文献   

12.
<正>"文革"那些年,无情的岁月泯灭了多少读书人的热情与梦想,而我则是例外。在乡镇供销系统当干部的父亲没有为我规划经商的蓝图,他更希望我读书成才。我的第一本书是他送我的《阮氏三雄》,一本在"文革"期间很流行的、描写《水浒传》故事的配图小人书;这本书我每天都看,从三四岁一直看到上小学,爱不释手,也不记得看了多少  相似文献   

13.
正加斯东·巴什拉的《火的精神分析》是一本奇怪的书。它深刻而生活化,我非常喜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比较注意词语的搭配,这本书证明了词语与词语组合时的无尽可能性。写文章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在巴什拉看来则不是这样。他可以将任何词语与任何词语组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他善于发现词语搭配时所隐藏的精神的秘密以及世界的内在奇迹。在巴什拉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思维无尽的灵活性构成了他写作的容易性及深邃性。  相似文献   

14.
<正>17岁时,买了一本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置于枕边,怀着对作者无比崇拜之情,细细阅读,但读不太懂。于是,这本书便被我放于书架上,就此闲置。27岁时,重读这本书。受人生阅历所限,依然觉得它离我非常遥远,是我无法进入的世界。37岁时,三读这本书,此许品出了一些味道。帕斯卡尔在这本书里说:"人是怎么样的虚幻啊!是怎么样的奇特、怎么样的怪异、怎么样的混乱、怎么样的一个矛盾主体、怎样的奇观啊。既是一切事物的审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才;既是真理的储藏所,又是不确定与错误的渊薮,是宇宙的光荣而兼垃圾。他要求伟大,而又看到自己渺小;他要求幸福,而又看到自己可悲;他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满着缺陷;他要求能成为别人爱慕与尊崇的对象,而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只配别人的憎恶与鄙视。"是  相似文献   

15.
这学期,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外地生小蒋同学.他长得高高瘦瘦的,头发乱蓬蓬的,衣服油光发亮.在我们的校园里,像这样的学生模样已经不多见了.根据平时的观察,我发现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学习基础不如班上的同学,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由于家庭的贫困与学习的落后.他开始产生自卑心理.对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说,这很令人担心.怎样才能帮助他重拾信心、主动学习呢?我真得和他好好谈一谈.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本书,住在一座很大的图书馆里。图书馆具体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自己在这里很快活。图书馆里每天都有许多人进进出出,他们把我拿而是希望用文字把读者一点点拉进我们的内心世界,也让文字进入读者的灵魂。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彼此才能起、放下,借走又还回。可能是时代变了,漫画书火了,借阅量越来越大,而像我这样的纯文字书,却渐渐无人问津,慢慢落上了一层尘土。  相似文献   

17.
纽约有一位心理医生,执业多年,成绩卓著,他即将退休时,写了一本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专著。这本书有一千多页,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描述及其治疗办法。有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讲学。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著作,说:“这本书有一千页,里面有治疗方法三千种,药物一万类,但所有的内容却只有几个字。”在学生惊愕的目光中,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一次。这位医生说,造成自己精神折磨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上了大学”;“如果我当年不错过她”;“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医治方法有上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把“如果改…  相似文献   

18.
中学班主任,常常会遇到一些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性格缺陷十分明显,常规的教育往往收效不大。碰到这种学生,班主任只有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我想通过一例谈一谈个案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发现问题 我们初三一班有个A的男生,今年16岁。这个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到了初一下学期不知怎么就变得怪里怪气。 二、深人观察 经过深入观察发现他的怪表现在:①成天一个人低着头独来独往,不理睬任何人;②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找他,他却振振有词,说是:“其实我能做完,就是我不想写。”弄得老师哭笑不得;③家长多次向我诉苦说:“A回家从不跟我们说话,我们晚上到他的房间看看他学习的情况,他却带着敌意地说:“你们天天到我的房间里乱转什么!”④他从不跟女同学说话,但上课时会突然回头用拳头猛擂女同学的桌子,甚至拿铁链锁在人家面前甩来甩去,吓得女同学跑到我这来要求调位置;⑤他不关心集体,别人大扫除,他双手插在裤袋里,站在旁边看热闹。⑥初三进入了紧张复习阶段,他却在短短一个星期内两次把书包弄丢了。家长跑遍新浦海州去给他买书,  相似文献   

19.
侯德云 《教师博览》2012,(10):36-37
还是让老侯告诉你吧,只要你有心向学,什么地方都可以叫大学,比如,一家旧书店,一本书,一个码头。我从美国人埃里克·霍弗的经历中,得出这个结论。对于霍弗,我敬佩有加。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什么奇迹?他为自己制造了一顶新帽子,"码头工人哲学家"。这帽子,只有他戴才合适,其他人戴不起。这人跟老侯一样,也是苦出  相似文献   

20.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