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获得知识,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可以被视为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了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作为课堂文化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的历史课堂文化,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历史学科是一门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秉承"至善至正"的学校文化,开展了"生命化课堂"的建构活动。这是学校"善正"特色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是由学校"善正"特色文化孵化出来,并进一步彰显学校"善正"特色文化的一项教学创新实践。一、"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我校"生命化课堂"的本意,是用"生命"来定义课堂,追求一种具有知识的生命力、情感的活力和素质发展的潜力的课堂。简单地说,就是让课堂有生命、让课堂有快乐,让课堂成为生命延  相似文献   

4.
白云小学以冷冉先生"情·知教学"为理论支撑,构建以"四轮驱动以情优教,五环聚焦以学定教"为主要特点的"和乐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引导教师结合不同学科、课型、师生实际应用基本模式,提炼了十几种基本模式下的不同教学样式。课题研究改变课堂的同时,逐步改变了学校文化,尤其是与课堂密切相关的学习文化、学生文化和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5.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塑造"丽泽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学校以校名标示学校文化特色,认真学习研究"丽泽文化"的发展历史,发掘"丽泽文化""君朋讲习"的核心理念;借助"两段式教学"等有效手段,促进"丽泽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将灌输式教学逐出课堂,提高学生读书、思考和质疑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霞 《文教资料》2020,(9):66-68
地域名贤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是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举措。不仅能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还能推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建设。海南名贤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主要方式,一是将前者纳入后者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之中;二是在海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7.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主体意义的亚文化,它的品质样貌直接反映于、影响于课堂教学气场和氛围、教学组织和形态、教学情感和性向、教学取向和价值等等。本研究通过对课堂中教师文化表征的观察、描述、解读、释义,讨论教师文化的"一般"和"个别"品性,意图强调在学校创新进步中构建适应新课程任务的课堂文化,在课堂文化的优化中加速建设先进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中历史课。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历史课缺乏趣味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马红 《辽宁教育》2013,(2):73-74
基于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可与解读,学校需把教学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把构建教学文化作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质量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在课堂教学文化建构中,创设和谐的"成长课堂"环境,实施高效的"成长课堂"教学,聚焦"成长课堂"校本教研,把"规行减负"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无锡市市北高中发源于1934年创办的"私立原道中学",以"原道"为校训,迄今已有八十年办学历史。"原道"校训立意高远大气,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内涵丰富,高度凝练了市北高中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原点。"原道"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为我校政治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丰富的滋养,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知名学校,教师们一直秉承学校一贯的优良作风:踏踏实实、严谨勤奋.令学校管理层困惑的是,如何使这种文化在传承发展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元素?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学校原有的文化特点,学校明确提出了"使每一天都有意义"的办学理念.根据这一办学理念,又提出了"知识对接心灵"的课堂文化理念和"居敬守静"的教师文化.为了保障这些学校文化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的隐喻是文化、是精神,制度的作用就是促进教师文化新特质——科学、民主、秩序、自由的创生.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学校明确提出了"制度主张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制度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结合自己在历史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践,探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构建课堂文化: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多元课堂文化";尊重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文化";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命课堂文化",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儿童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文化主要是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情境性的文  相似文献   

14.
彭雪花 《教育》2012,(36):24-25
教学的基点在课堂。可以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应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如果没有课堂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庸俗化,最终无所依托。围绕课堂文化的建设,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对教育教学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精神所聚,而课堂文化是学校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文化自觉为引领,涵养"教师文化",凝炼"学生文化",打造"课堂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的自觉,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它源于对文化、对人的理解;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它源于对课标、对教材、对人才观的理解;三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它源于对学习目的、对价值观、对未来发展的理解. 回望课堂,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教师充分利用课上每分每秒进行知识的讲解、学法的指导与应试训练,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惫.这样的课堂,知识的气味过于浓重,文化的气息却踪迹全无,文化自觉也就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课堂就是将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结合学科教学而创设的感染、浸润、激励学生的特定环境和活动方式,具有高效性、生命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广场路小学在文化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构建出"尚真"学堂的"14335"教学原则体系、"三维四段"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策略,让课堂成为学校的文化落脚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7.
课堂文化重建问题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中之重问题。应试教育课堂文化的主要症结是主动性缺失。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孕育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重建学校课堂文化。小班教学是变革课堂文化的先决条件,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现课堂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重建课堂文化的策略有三:减负增效,帮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生成教学,引导学生追求原创性实践;协调与激励,促使学生自信表达与深度建构。  相似文献   

18.
从学校文化理念来关照高效课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其人文性、人本性和文化性。构建学校文化理念下的人文、人本和文化三个向度的高效课堂,需要更新观念、人性化课堂管理和人文性教学评价、培育人文精神、信任学生的信仰课堂、自主乐学的生态课堂、良好的课堂文化导向及整合校内外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特色,同时充盈正直的文化品位,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打造文化课堂。文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校文化,实现常规课堂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打造文化课堂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文化课堂的实现要以自发生成的学校文化为基础,以教师对常规教学的熟练把握和教师自觉的文化意识为前提条件。优质的文化课堂是学校文化共性与不同学科个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教学研究会、深入课堂听课和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等方式,对河北省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从多方面进行了调查.看到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有了好转.有些地、市和学校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历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跟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教学质量较差.为什么历史教学水平较差?主要是我省缺少历史教师、师资水平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等;从学校和教师本身讲,是在教学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