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它是一种颠覆形而上学的策略。解构具有寄生性、暧昧性、自毁性。它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它是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从总体上看是对两次世界大战反思的结果,也是法国所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胡塞尔、海德格尔哲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德里达本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生成背景做出总体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4.
杨宏秀 《文教资料》2009,(6):101-102
德里达解构的核心内容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本文通过对德里达解构中对真理与意义这一哲学基本命题的探讨与思索,揭示德里达反对的只是绝对的真理观,他的特殊文本解读提出了对真理与意义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忠实"解读.然而,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德里达和本雅明为首的思想家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传统的翻译思想.本雅明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使翻译成为原作的"来世"的过程:德里达则探讨了拆解的过程而不是解构的结果.本文主要借鉴德里达的理论精髓,借以阐明翻译的过程并不是对原作复制的过程.译作并不代表原作,它只是对原作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8.
本文解读了德里达对康德和席勒论现代大学起源的著作的阐述,表明那些试图监督和掌控当代大学的理论立场本身也不知不觉地遭到了解构和颠覆.接着,文章考察了当今两个把文科当作现代大学守卫者和监督者的例子.两者都成为德里达辨别出来的解构置换类型的牺牲品.文章还讨论了德里达本人对现代法国大学的制度性干预背后的不同理由.该讨论引向本文的结论,即我们应该像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纯粹研究辩护一样为人文科学中的纯粹研究辩护,但不应该把经典文科提升到享受特权的优越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幽灵》写作是德里达借以当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反思的历史契机,进行一次解构学推销的教化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德里达的涉猎之物,不过是解构学戏台的道具罢了。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在批判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同时,解构了福山形而上学历史观中的两种因素——来自黑格尔-科耶夫的基督教-资本主义模式和来自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模式。德里达提出了解构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作为"非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的即将来临却永无在场。该文试图分析德里达提出"解构的历史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旨归,并讨论它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