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迎光先生的《教师是园丁吗?》(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以下引言除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一文开宗明义,直接“亮剑”:“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要颠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说.是需要过人的眼光和勇气的,孙先生对“园丁”这个隐喻“发人所未发”是有些启发意义的。遗憾的是他的分析没有顾及“隐喻”的特点和“园丁”的实指,所以其“见人之所未见”更多的是“偏”见。  相似文献   

2.
孙迎光先生的《教师是园丁吗?》(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以下引言除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一文开宗明义,直接“亮剑”:“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要颠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成说.是需要过人的眼光和勇气的,孙先生对“园丁”这个隐喻“发人所未发”是有些启发意义的。遗憾的是他的分析没有顾及“隐喻”的特点和“园丁”的实指,所以其“见人之所未见”更多的是“偏”见。  相似文献   

3.
教师作为园丁是对教师职业性质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暗示着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去工作,把学生塑造、剪裁成理想的花朵或盆景, 以便带来最佳的观赏效果。然而,从教师的职业化的角度上说,教师理应成为辛勤的园丁吗?所谓的“理应”又是谁的“理”呢?教师作为园丁可能会给师生关系带来哪些冲突呢?如果教师不做园丁,教师的身份重建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本文拟探讨这些问题。一、教师何以成为辛勤的园丁教师隐喻为园丁,学生则被隐喻为花草。这种隐喻反映了近代认识论对古典本体论在教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假如抽掉了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会给人造成错觉,它在讲园丁的辛勤劳动,似乎是一种教育行为:"一个人如果任其花园中的植物自然发展,他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花园里长满了野草,而且连植物最基本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园丁是一个需要被颠覆的隐喻。假如抽掉了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会给人造成错觉,它在讲园丁的辛勤劳动,似乎是一种教育行为:“一个人如果任其花园中的植物自然发展,他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花园里长满了野草,而且连植物最基本的特点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如果这个花园还要作为植物的培育地,换句话说,如果要使这个花园超越无情的自然力量的法则,  相似文献   

6.
徐吉洪 《中国教师》2006,(10):25-26
按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何为隐喻?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称”。教育隐喻就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极,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桐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教师隐喻。这些隐喻性背后隐藏着“教师是什么”的深刻涵义,本文尝…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物化     
1.鲜花作为一种植物以及拥有的物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园丁与鲜花。 这个比喻,蕴涵了语文教育几乎所有秘密。 在长期的反复使用之后,这个比喻已经变成了隐喻:学生被“物化”了——他们是“鲜花”,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8.
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形象之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   一、传统社会的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   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班主任是园丁中负担最重的园丁,“十年树术,百年树人”,一个“树”字,明确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这就是注定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教师形象之变迁—从教师的隐喻性陈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炜 《教书育人》2001,(23):32-34
按照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的见解,人们往往使用三类语言讨论教育问题,即定义性陈述,口号性陈述与隐喻性陈述。对于学校教育活动积极参与者的教师,人们同样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导航者”等等,都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陈述。这些隐喻性陈述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本文尝试着对此作一番剖析。一、古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蜡烛论蜡烛论这个隐喻由来已久,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那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蜡烛,燃…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园丁”、“灵魂的工程师”和“蜡烛”被广泛地用来隐喻教师,随着被频繁地使用,这些教师隐喻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意涵,甚至成为教师的代名词。新课改以来,一些研究者在倡导新教学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意图下,对这些传统教师隐喻进行了批判,主张实现教师隐喻的转换。但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这些隐喻已经形成的基本含义以及人们对这些含义的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教师隐喻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适应时代对教师新形象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以“辛勤的园丁”来赞美教师,常使人想入非非,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然而,如果教师真的变为园丁,那我们的教育恐怕会变得少有人性。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漫画,题目是《剪冬青的联想》,画中的冬青一律被园丁剪掉了脑袋。园丁走到花园里,对着万年青等植物,只看一眼,就是“喀嚓”一声,参差不齐的枝叶便整整齐齐了。然后拿起一支早已准备好的竹竿,一边比量,一  相似文献   

13.
传统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等等。这些隐喻暗示了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传递单一的内容,把“教”与“学”变成了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第 5期,发表了孙喜亭先生的文章《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 ?》,孙先生是针对“当前有一种德育立论,主张应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全面否弃、拒斥灌输”而发的。我同意孙先生的德育不可能完全拒斥任何意义上的“灌输”的观点,因为没有继承 (灌输 ),就没有进化。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孙先生请教。   一关于“灌输”的界定   孙先生说:“这个文化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称为灌输,即所谓‘输入’社会意识内化于主体”,“灌输就是对人晓之以理,就是传播与传授…  相似文献   

15.
梁艳  高维 《江苏教育》2022,(7):54-60
隐喻创作是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进行认识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通过“小学班主任像……,因为……”的开放性引导语对天津市100名小学班主任进行的调查显示:小学班主任创作的56种隐喻中,占比较多的隐喻依次为“妈妈”“园丁”“保姆”“蜡烛”“钥匙”,培育者、关爱者和全能者方面的隐喻较多,这些隐喻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的小说存在三重形象,一是巨人,二是顽童,三是悒郁者。“巨人”肉身强壮,充满创造力,而“顽童”则拥有黑色幽默的反讽,“悒郁者”则是现实时空中的压抑形象。这构成了中国文化悖论时空中“经典性格”的命运隐喻。这三重形象,在王小波的小说,也常统一为一个主体性人物:“王二”。王二身上,叙事者、隐含叙事者与人物出现趋同,同时,通过不同叙事层面的穿插互证,作者也不断颠覆作为“唯一真理性主体”的统治地位,用自由和理性来面对文化语境的悖论情境。  相似文献   

17.
汉英动物隐喻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关于动物的比喻语言,尤其是以动物喻人的语言,我们认为这是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隐喻,即:“人是动物”。但两种语言关于动物的隐喻表达和意义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分析,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文化对源域特点的民俗看法不同;二是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突显程度不同:三是不同文化民族的认知视角不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散诗集《野草》问世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一部世纪性的“学猜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作旷世独立的孤寂心境;作品意蕴中的哲学感悟;艺术表现方面象征隐喻手法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全区各地读者纷纷来信或打电话询问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自治区教委师范教育处负责同志。问:为什么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答: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园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目的是为了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在“园丁工程”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因此,教育部决定把实施“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作为“跨世纪园丁工程”一项重要的子工程来抓。目前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约55000多人,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园丁新解     
刘道玉 《教师博览》2022,(29):40-41
<正>自从学校诞生以后,便有了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由于他们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与使命,所以他们备受人们的尊敬。这种尊敬表现在对他们的称谓上。据不完全统计,对教师的称谓或隐喻有十多种,如先生、师傅、师长、山长、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春雨、春蚕、蜡烛、西席、人梯、路石等。这些词语都褒扬了教师的爱心与奉献精神,其中“园丁”是使用最多和流行最广的称呼之一。园者,花园、学园、幼儿园、公园也;丁者,人之谓也。这里把学校比作花园,把教师比作花园的护花使者,自然是应当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