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篇小说《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堪称一部压轴之作,由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所作。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名字、人物、物品和景物等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品的主旨即爱尔兰人的死寂和精神麻木,犹如"行尸走肉"。然而,文中又掺杂着一丝复兴爱尔兰文化的希望之光。象征主义这种艺术特色进一步阐明并加强了作品的主旨。本文旨在分析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其如何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死者》,收录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本文是作者品读《死者》后的体会。这些感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关系不大,只是基于作品本身,尊重文本字里行间后的再创造。格瑞塔(Gretta)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这篇散文结合原作,融入想象,重塑了这位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本文具体分析了"精神顿悟"在<死者>中的运用,引导读者对其作品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死者》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描绘了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瘫痪"状态,试图揭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唤起民族意识."精神瘫痪"在《都柏林人》一书中贯穿始终.本文探讨"精神瘫痪"这一主题在《死者》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都柏林人》中的各色婚姻几乎均为悲剧式,其中充斥着酗酒家暴、寄生剥削、鄙视与怨恨等问题,书中还有许多终生未走进婚姻的女人。结合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对婚姻传统的否定与反叛,以及他对政治领袖巴涅尔因通奸罪被爱尔兰人民赶下台这一历史事件的忿忿不平,可揭示作者描绘都柏林人婚姻惨状的意图——对都柏林人婚姻生活的瘫痪做出诊断并为巴涅尔向虚伪的叛徒发起反击。  相似文献   

6.
张硕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2-114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文章通过解构《死者》中虚实结合的两部分主次情节,分析小说中老中青三代的言语与行为,揭示了爱尔兰人的迷茫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探讨了的"死者"意象的潜在内涵——后殖民时代的爱尔兰精神流亡,文化没落。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与信仰的征途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曹霞 《考试周刊》2014,(80):24-25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均以都柏林为背景,空间书写中将自己在都柏林的人生经历及民族主义情感融入作品中。在文本的交互中,乔伊斯与都柏林相互塑造,刻画了都柏林这一大都市镜像,勾勒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都市原型。  相似文献   

8.
《死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相似文献   

9.
葛瑞峰 《海外英语》2011,(11):236-237
该文从形象和心理两个方面将詹姆斯.乔伊斯本人与他的小说《死者》中的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做了对比,指出乔伊斯在极大程度上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塑造了加布里埃尔这个人物。乔伊斯不仅是将自己的相貌和人生经历移植在加布里埃尔身上;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在通过小说主人公来深刻剖析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和故乡的爱与痛,以及对生与死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叶蔚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61-64,74
《雪国》、《死者》两部作品围绕着多雪的冬季表现了相似的主题,即生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转变的。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上又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前者着力体现出一种幽玄淡远的东方情怀,而后者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空间理论视域为引导,分析了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对主体所处的外部城市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的个性化书写和建构,以及这种独特的空间建构对处在该空间的都柏林人主体身份的影响,认为正是受都柏林这种混乱、黑暗、失衡的物质和文化空间的影响和挤压,才使得都柏林人呈现出焦虑、孤独、迷惘的主体体验,集体迷失在混乱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采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意识流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尔兰青年的成长过程。试以社会学中的角色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人公斯蒂芬的角色行为的变化过程,即从童年时的角色扮演、青少年时的角色冲突最后到青年时的角色创新。  相似文献   

13.
哥特小说包含了恐怖、邪恶、超自然等元素。指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也体现了某些哥特元素,如死亡的意象和压抑的现实。从哥特的角度分析该作品可以进一步探讨那个年代都柏林惨淡的现实和作者对自己家乡的关注和担忧。  相似文献   

14.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早年的作品,收录的15个故事以统一的题材和风格展示了20世纪初期都柏林社会的瘫痪景象。压轴篇《死者》是全书的高潮和总结,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在故事结局的“精神顿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本文通过探究加布里埃尔从自我逃避到自我觉醒的心路历程,揭示乔伊斯试图唤起处于“瘫痪中心”的都柏林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英美意识流的先驱詹姆斯·乔伊斯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广泛地采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短篇小说<死者>便是典型代表."雪"作为最突出的一个象征,连接生与死,寓示冰凉冷漠的人际关系、百无聊赖的逃避、僵冻致死的爱尔兰社会、濒临死亡的精神世界、生命的复活与灵魂的复苏等多种意蕴.乔伊斯借此描绘了一种生不如死、死亦犹生、生死交织的万花筒世界,按照瘫痪--麻木--死亡--复苏的逻辑顺序阐释了"瘫痪和死亡"的主题,既表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愤世嫉俗,又表达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在描绘都伯林社会现状的同时也描绘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在同命运的抗争中挣扎得遍体鳞伤,她们没有决定权,没有话语权;但是,在文本的深层次上,作者却赋予了她们反叛男性的主体性地位。本文运用伊利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剖析后发现,乔伊斯超越传统观念,为"女性谱系"的建构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与此同时,伊利格瑞的女性谱系也为《都伯林人》中的男女关系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17.
《都柏林人》呈现出了个体、社会和景观三个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文本中的空间描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实体,表达了乔伊斯对城市的深刻理解,揭露了都柏林令人窒息、毫无生气的社会现状。这三种空间成为了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共同展现了都柏林这座瘫痪城市的全景。  相似文献   

18.
薛海燕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50-54,45
"顿悟"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死者》中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运用法康尼尔(Fauconnier,G)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理论能有效挖掘人物顿悟之前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在《死者》中,主人公康罗伊与三位女性之间的话语冲突使主要人物的心理空间发生了多次交错,促使康罗伊摈弃殖民地特权者身份,回归爱尔兰传统。康罗伊的精神复苏在深层次上象征着整个民族的新生。  相似文献   

19.
“《都柏林人》标志着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走上文学实验与革新道路的重要开端。”《死者》是《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现代主义的倾向。除了已被人们探讨过的象征主义,还有最为显著的两点是印象主义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乔伊斯的这个短篇小说集,以不同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描绘了本世纪初都柏林人麻木不仁、死气沉沉、处于瘫痪状态的社会生活,表现了现代人的空虚、寂寞、失落和困惑。有序排列的线型结构、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对比与象征结合和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这部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创新意义,开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