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被视为"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否成立的基础。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着重探讨时空观念素养如何在统编版教科书的教学中落实。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其中"史料实证"不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论证"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就如何在高中统编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贯彻实施"史料实证"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高中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学生历史素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此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从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提示高中历史教学需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各个学科随即制定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由此引发了历史教育界对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诸多思考与讨论。2016年12月4日,《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的李剑鸣教授、章清教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以数据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探索有效培育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路径,在实施这些路径时,要把握准确性、适切性和互补性原则,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相似文献   

7.
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之一。历史学科注重史料的特点决定了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他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有了对史料的解读能力,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科成绩,还能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认识,这正是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课标意见稿"),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研读《寻古闲谭》这一史著,即可蠡测这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其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表述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善用年代标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活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巧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依据核心素养发展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标准》)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学背景分析1.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历史学科兼具逻辑性和人文性。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基于历史演进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五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交融,构成  相似文献   

14.
在课程改革浪潮中,"核心素养"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高中历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历史学习的态度,更关乎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精神。文章阐述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探索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为使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更具操作性,“新课标”将史料实证素养划分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四个素养水平。高中历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在宏观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构了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培养目标。下面以人民版《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在视域融合过程中,建构历史教学有效情境,探讨怎样使"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方式,以此求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就像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亚努斯,它有两张面孔,一张回望过去,一张面向未来。历史的意义正在于此,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中学生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认识现实和构建未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郎越轩 《天津教育》2022,(28):15-16
<正>新课标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教学与命题的依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认识历史的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史料实证是了解历史的途径,历史解释是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20.
2019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思想,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历史试题注重用历史细节来呈现生活故事,以此来创设试题情境,进而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试题选材特点:用历史细节演绎生活故事,突出以史育人的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