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前人的抽象的、精神性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认为主体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主体是人"、主体的自主性和为我性、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的自由与意志的实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作品借布克狗的经历和回归荒野的结局,表达了杰克·伦敦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和对荒野的赞叹。布克身上倾注了杰克·伦敦的理想和渴望。  相似文献   

3.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满足农民的主体需要,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我国美学、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一方面,为了克服某些理论倾向中较为僵化、机械的毛病,"西马"强调了"主体性"维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有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说,也许是矫枉过正的原因,对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人道主义"等的强调,都走向了极端,把"主体性"的张扬变成了"主体性膨胀";而人道主义则变成了"抽象的人性论"。不顾或忽略"自由"以及实践"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决定论,抛弃彻底唯物主义的客观物质世界一元本体观,无视人的主体的历史性,"主体性"张扬就遇到了危机,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从否定任何主体性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的极端,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纯粹的唯我论、非理性主义,甚至走向一种宿命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5.
韩燕 《考试周刊》2011,(25):233-233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文简称"计划")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起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为终点。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正确处理主体性与创造性、成功与失败、个人与团队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关系中更好地发展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论主体性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脑的物质过程是主体性存在的生物学前提,社会实践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根源,需要则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的主体性向自我的主体性、自失的主体性、异化的主体性再向自觉的主体性、自由的主体性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教育本体是指导学习,则教育主体(指导者)和学习主体(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主体之间的教学交往关系。在本体论意义下正常的教学交往促使有意识的主体(人)获得并发展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说明交往会发生异化,则教学交往随之发生异化:指导者主体把学习者当做客体对待,这一过程中的两主体逐渐丧失主体间性与个人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是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激发教育主体的主体间性,从而促进教育中涉及到的两类主体(针对教育目的,主要是学习主体)的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从学生的维度看,"主体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目的主体性、责任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活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主体意识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观上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师观上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内容上以主体的需求为依据,在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在教学价值观上,树立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的神性属性,到政治的工具属性,凸显出了个体主体性自由获得过程当中蕴含着的线性要素,而老、庄哲学当中的系统的、非"巨大主义"的世界观也为非神性统摄下的现代化生活提供了最优生存之道。在这样的世界观之下,人用顺应自然之道的方式保存住了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性自由在这样的反思中获得了与上帝存在同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伴随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形式愈来愈多元。当代新媒介具有多屏、交互、智能等属性,在新的媒介语境下,受众已经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接受者,而是具有传播与接受两者兼有的属性。新媒介语境下,受众主体性具有主体倾向性、自主创造性、自由散播性三大特征。与此同时,受众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应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2.
静心的《迷旎花园》是一次小说叙事的有意义的实验。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和单一视角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大量主体性叙事及自由转换视角等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特定语境中的场性叙述。这种方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叙事形态,使缺席的主体成为当下的在场,把原来的被叙述还原为主体性叙述。这种叙述大大增强了叙事话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大大增强了叙述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主体话语的出现,也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语言的亲和力知穿诱性.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属性,这一理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必须把尊重大学生独立性、重视其自主性、激发其创造性作为前提,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践;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强主体意识、尊重主体地位、发展主体能力;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创新理论体系、营造环境氛围、建立引导机制、拓展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15.
"主体"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演变过程。近现代哲学主体性问题经历了从产生到辉煌再到衰落直至死亡的过程。当代哲学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属性。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材编者的编写主体性,它们具有相对性、联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主体间性便是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主体间性指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淡化权威、消解中心;倡导“原创性”;鼓励误读等能有效促进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是主体的属性和状态。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主体性表现在对绝对主体的批判,对理性主体中心的批判,对主体同一性的批判等。这表明后现代主义的主体观是主张主体间性的主体而不是孤立的和绝对的主体,强调的是主体的创造性而不是固守箴言,倡导的是多样性主体而不是普遍性主体。  相似文献   

18.
《早春》在现代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作品.小说以男主人为叙述视角,叙述了男主人公弗兰克·里德在妻子离家出走之后的故事.叙述以男性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城内的经验为主,揭示了女性出走之后,整个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男性主体性能指经验的延续,而女性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经验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城内依然缺失.通过对两性的经验叙述差异,佩内洛普揭示了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的男性主体权力的构建机制,展示了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的男性个体经验的稳定性与女性个体经验的浮动性.  相似文献   

19.
进行主体性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主体性。在系统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显性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和隐性教学主体共同构成教学主体,且相互影响和制约。隐性教学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学理论工作者等,他们在其活动中存在抑制教师主体性的诸多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乃至教育教学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西方自由主义主体性危机及其反思已然澄明,真正的公民主体性是公民主体间性,涵涉公民个人主体性、公民交往主体性和公民公共主体性。因封建历史传统观念、当前多种消极思潮和高等教育功利化所阻抑,我国相当普遍地存在公民主体性薄弱症状,因此公民主体性的文化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其逻辑是:以主体间性为哲学观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共识,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为伦理规训,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愿景为理想追求,着力强构自由、自主、自觉、自律的公民个人主体意识,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公民交往主体意识以及尽责、参与、共建、共享的公民公共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