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中方言区的儿化类型可分为商州等处的简单黏附型,西安等处的中度儿化型,礼泉等处的混合型,鄠邑、千阳的深度儿化型,澄城、宝鸡等处则是儿尾自成音节。简单黏附型占关中方言区的44.4%,儿尾自成音节占近29%。该方言区儿化或儿尾的共时性呈现出不太平衡的格局。中度或深度儿化主要在中部,简单黏附主要在东部,儿尾自成音节主要在西部和北部。该方言区儿化或儿尾共时性差异的形成与周围方言的相互影响及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关中方言区的儿化类型可分为商州等处的简单黏附型,西安等处的中度儿化型,礼泉等处的混合型,鄠邑、千阳的深度儿化型,澄城、宝鸡等处则是儿尾自成音节。简单黏附型占关中方言区的44.4%,儿尾自成音节占近29%。该方言区儿化或儿尾的共时性呈现出不太平衡的格局。中度或深度儿化主要在中部,简单黏附主要在东部,儿尾自成音节主要在西部和北部。该方言区儿化或儿尾共时性差异的形成与周围方言的相互影响及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比“儿尾”更为大家所熟悉。所谓“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该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是语流音变的一种。那么,什么是“儿尾”呢?笔者发现,许多著作对它与儿化没有明确的界定,有的说二者对立,有的说二者统一。比如,俄罗斯学者莫景西说,“作为语言学的术语,‘儿化’和‘儿尾’标志着用‘儿’字记下的词缀,自成  相似文献   

4.
祁县处于晋语的中心,在对山西87个县市"儿化、儿尾"情况调查中发现,祁县话属少数只有儿尾没有儿化的县市,且它的儿尾是一个自成音节的辅音,它的音值、分布、表义功能都很有特色,祁县话儿尾从读音上讲处于儿韵发展史的拼合阶段,而从意义上来讲,它已彻底虚化为一个构词后缀。  相似文献   

5.
广西平南大新白话的儿尾“儿”[ ]是一个带调的、自成音节的独立结构。本文尝试对大新白话的儿尾与普通话的儿化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读音、类型、功能等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广西平南大新白话的儿尾“儿”[ ]是一个带调的、自成音节的独立结构。本文尝试对大新白话的儿尾与普通话的儿化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读音、类型、功能等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7.
对于在北京话以及广大北方方言中存在的儿化音节中的"儿"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儿"作为词缀的语素,也有人否认"儿"的语素身份,理由是儿化音节中的"儿"不够一个音节。本文将从词缀和语素的定义出发,指出对于语素的理解不应该狭隘,重点讨论了"儿"作为语素的几种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归纳了赤水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变调现象,重点对赤水方言儿化韵的语音形式,基本韵母生成儿化韵的类别以及自成音节的儿尾等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遵义话既有儿化韵也有自成音节的儿尾。遵义话的“儿”尾有久远的历史,有的“儿”尾仍保留了“儿”的本义,但目前“儿”尾词数量不多,现有的“儿”尾词也正在急剧减少。通过实地调查,对遵义话“儿”尾词的数量、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其重视。  相似文献   

10.
青海"少年"是青海民间文学中璀璨闪耀的奇葩,其中的"儿尾"方言,常是一个独立的、自成音节的词尾。"儿尾"方言不仅有一字尾、二字尾、三字尾,更有独到的ABB尾。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儿化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话儿化词的判定,无论在社会用语还是语言理论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本在分析研究这些误区的基础上主要提出和阐述了几点:1、普通话吸收儿化词的基本原则是普遍性原则;2、儿化的活用是修辞层面上的规范用法;3、词缀语素“儿”并不是都要儿化,在某些语境中要自成音节;4、儿化词在书面语和口语、字和读音上对应关系复杂,不能以书面语中没有“儿”字来做读音上儿化与否的唯一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阳市区方言的"儿化"和"儿尾"与中原官话、普通话相比,有很大不同,该文用共时描写的方法,对安阳方言的"儿化"、"儿尾"进行研究,提出安阳方言"儿化"和"儿尾"现象并存,并受前一音节影响与"子尾"呈互补分布的面貌;并结合历时分析和语法化理论,指出儿化和儿尾的层次性,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与普通话儿化音变不同,偃师方言的儿化音变有增音现象。根据偃师方言儿化音变的实际将其归纳为复辅音型、类双音节型、普通型3种类型,复辅音型与类双音节型儿化韵的产生不仅涉及韵母的韵腹与韵尾,而且受到韵母的四呼和声母的影响。偃师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的产生是词缀“儿”的语音特征左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规范儿化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韵母er除了自成音节(耳、尔、儿等)之外,还可以与其它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转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便叫做“儿化韵”。目前的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材或汉语拼音专著大都有儿化这节内容,并列出了儿化诸作用,也就是为什么要教学儿化部分的理由。其理由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定远方言中,"子"尾的读音在轻声的基础上更加弱化了。从构词功能来看,"子"尾分布十分广泛,是构成方言词的重要手段。定远方言中没有儿化词语,一部分"子"尾替代了儿化表示小称。加上"子"尾,还使一些双音节词语表意委婉。总的说来,"子"尾呈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儿化”是普通话的某些方言中的一种音变现象。“儿”作为后缀,不能自成音节,在同化和节缩两种作用下,与前一个字音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字音的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这样就使普通话的语音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套相当复杂的儿化韵母。汉语拼音字母用r,注音字母用“儿”.汉字用“儿”(“(?)”的简化字)来表示“儿化”.这些只是记号,让人卷一下舌  相似文献   

18.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的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溶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  相似文献   

19.
“小字眼儿”就是儿化的字词,儿化的字词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带上卷舌动作,用汉字来表示,就是在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最后加上个“儿”。这个“儿”不是自成音节的“儿”,它只是前一音节的韵尾,发音时必须跟前一个音节融合在一起。如“花儿”不是先念“花”后念“儿”,而是在念“花”的同时舌尖上卷。用汉语拼音字母来表示就是huar。  相似文献   

20.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以后的韵母叫做儿化韵。儿化是一种细微的音变现象,在口语中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1)用来形容事物之“小”或“少”,如:一点儿;(2)可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喜爱和亲切,如:小孩儿;(3)还可以帮助确定词性,区别意义,如:画(动词)——画儿(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