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2.
谈编校合一     
出版工作发展很快,书刊越出越多,大家都感到高兴。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令人头痛的事,就是书刊上出现的错别字太多,“批准”错成“批淮”,“遣送”错成“遗送”,“荼毒”错成“茶毒”,这类差错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不仅如此,而且竟出现“展望出版社”错成“展览出版社”这样的事。这么错下去怎么得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想到如何从出版社的编校体制的改革上做文章。解放前的出版业(当时的书店)大都实行编校合一的体制,当时的编辑部人员很少,也不得不如此。当然编校合一也有其合理的一面:编辑管校对可以减少校样上的许多错误;校对当编辑助手,学做编辑工作,业务上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开明书店是实行编校合一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之一。他们出版的书,校对精,错字少,声誉卓著。周振甫、王攸二位同志都是开明的老人,我们请他们写了两篇文章,介绍当时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解放后,出版事业大发展,出版社也多了,编辑部机构比以前大得不能比,编校分开代替了编校合一,毫无疑问这是一大进步。但是编校分开之后如何保留编校合一中的好经验、好传统却是一个末被十分重视的问题。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编辑和校对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希望同志们踊跃写出总结经验的文章来参加讨论:①编校工作有些什么经验教训?②编校体制应当如何改革才有利于出版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4.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兴梅 《出版参考》2013,(13):26-27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7.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版专业人才,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我是一名从事校对工作多年后转到编辑部门不久的老校对,现在根据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建社起,就已经有校对科的建制。随着书稿发排字数的增多,人员编制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几名校对,到1956年已有三四十名同志。这样一支队伍,对于全社仅有  相似文献   

8.
出版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面临着一个改革的问题。《出版工作》围绕编校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开展“编校合一”的讨论,我们认为是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9.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现在令人头痛的不只是书刊上错别字太多的问题,学科性错误也不少。例如我国一位低温物理专家在国外工作期间,听说我国的低温超导工作有重大突破的消息后,欣喜异常,翻阅了所有能找到国内有关报导,在十几篇有关文章中,仅有两篇没错。因此,我认为为提高书刊质量,展开编校合一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我是个普通编辑,仅站在编辑的角度谈管见一二。报刊时间性强,版面要求苛刻,实行编校合一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1.
12.
从“编校合一”走向“编排校合一”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闵家华 《编辑学报》1999,11(3):142-143
  相似文献   

13.
“编校合一”曲与直孙培镜万莲子、刘东力的文章,都是合时之作,有感而发,有理有据,有所开拓。不过,乍一读来,感到彼此之间似互有抵捂,即对“编校合一”的是非曲直似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持论;但稍加分析比较,就不难发现,两家在基本思想上不仅可以相容,而且有互补...  相似文献   

14.
编校不能合一刘东力要想保证图书质量,就要按照出版规律办事,编校不能合一。因为:一、各自工作性质不同编辑加工整理书稿,是在审读书稿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提高、完善书稿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对全书进行修改、调整、调饱才学识性、文字性工作。在加工整理中,编辑...  相似文献   

15.
图书出版“编校合一”应当缓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稿磁盘化后,出版物的编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校工作实行了无纸化操作,与传统的编校工作相比,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少了"校异同"环节.  相似文献   

16.
“无错不成书”与编校合一张桂琴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出版事业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出版社增多;出版队伍壮大;图书品种增加。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出版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图书质量下降方面。我们且不论一些图书的内...  相似文献   

17.
期刊的质量,决定着期刊的生存问题.编校工作是出版期刊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编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杂志的质量. 一 编辑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期刊的质量,是办期刊的重中之重.因为期刊会涉及和影响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因此,它的工作者必须在政治、思想、文化、学识、才智、文字、职业责任、人格品位等方面有较高的素养,否则,将不能保证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编校合一”万莲子时下有“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当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实践摸索,倒不以为“编校合一”是什么时弊...  相似文献   

19.
校对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工作的质量如何,与出版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校对,应该是每个期刊出版工作者时刻关心和探索的课题。期刊出版部门一般人手紧张,工作量固定,编校合一不失为有益的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编校合一在科学性、合理性上不及编校分工,加之编校合一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和校对两种角色之间频  相似文献   

20.
编校合一之校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校对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弥补作者的疏漏与编辑加工的不足以及保证正确修改的落实。在统一的编排规范指导下,每一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编辑加工方式与习惯,校对的方法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编辑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何种方法校对,最终以保证期刊的质量为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编校合一者的校对。1校对重点与方式的确定1.1编辑加工的质量决定校对重点编校合一即编辑加工与校对由编辑一个人独立完成,编辑对校对过程及时间的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何编辑加工与校对。笔者习惯于把编辑加工做得细致一些,把编辑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