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青年新闻工作者岗位话成才──新华社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班编辑记者恳谈录本刊记者文璐,翟跃文,皮钧写在前面的话:新闻工作是一项年轻人的事业。如今,80年代以后上岗的青年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国新闻队伍的主体和骨干,青年新闻工作者怎样在工作岗位上尽快锻炼成长;怎样...  相似文献   

2.
青年新闻工作者岗位话成才──新华社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班编辑记者恳淡录本刊记者编者按:本刊上一期在这个标题下刊发了十几位青年同向岗位话成才的体会,现将这些座谈会上的后一部分有关内容刊登于此。在深入生活中学习和提高胡宏伟(浙江分社主任记者):我认为要想成为...  相似文献   

3.
张方 《新闻爱好者》2008,(12):19-20
穆青是新闻战线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名的著名记者。他曾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工作,并且完整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五个历史阶段。穆青说,“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年轻人越多越好。后继有人,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笔者在拜读穆青新闻作品时,也深切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青年记者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尤其在青年记者如何成才的问题上,这些期望和教导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爱新栏目     
《新闻知识》从今年以来,先后增设了「记者成名之路」、「通讯员与成才」两个新专栏,很吸引人。它使广大新闻工作者学有目标,赶有榜样,也使大家认识到新闻这行也有状元,只要你肯下功夫,也能成才。第四期又增设了「专业报道讲座」专栏,帮助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者如何成才,是新闻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最近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可以说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素养,促进其成长和成才的一项有效措施.在探讨新闻工作者成才问题时,穆青的记者成才观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血没白流李庚辰据新华社报道: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年初在布鲁塞尔宣布,全球1993年至少有75名新闻工作者殉职,另外17名死因正在调查中。记者的职业是“记”,无非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事实,何以竟数以几十计地死于采写过程中?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披露的...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在新华社举办的青年记者读书班上,穆青和郭超人同志就青年记者在现有基础上如何不断提高、怎么成才的问题,同参加学习的同志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座谈。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语重心长地讲了一些看法和体会,穆青同志说:“我看成才不成才有一个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如何做人。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郭超人同志说,要当好记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华社的分社记者,工作就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看起来,这样的工作条件要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新闻工作者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新华社注重新闻调研的传统工作方式与作风,使不同岗位的记者都有可能业有所专,在分社工作岗位上的确涌现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型记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日前新华网推出的首批"新华社名记者、编辑专栏",笔者名列其中,而且是分社记者中唯一一个,也就是因为笔者在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资源方面报道"有所专"得到的莫大荣誉.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以及“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新华社“十佳编辑”、“十佳记者”,是新华社编辑、记者的最高奖。这次受到表彰的几十名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采写或者编审了许多反映时代精神、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作品。他们是新华社编辑、记者队伍的突出代表,是全社同志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繁峙县金矿爆炸事故采访活动中,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刘诗平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困难面前不低头,恐吓面前不退缩,利诱面前不动心,及时、客观地采写了大量内部报道和公开稿件,为揭开矿难黑幕作出了积极贡献,忠实履行了一个“新华社记者”的职责。与此同时,新华社山西分社宝红、安小虎等4人,却严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收受地方不法官员钱物,给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声誉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 同样是新华社记者,却出现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这一事件警示我们: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时刻都在面对着各种诱惑,我们的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遵纪守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常抓不懈,不可有丝毫放松。这里刊发的就是刘诗平同志的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12.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5,(10):43-44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一条新华社记者采访政协委员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名政协委员是著名影视明星,记者采访完之后,主动要求这位政协委员为自己修改稿件。部分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样做是典型的丧失职业操守,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记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怎么能让采访对象审核把关呢?如果这样,记者岂不成了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但是,也有新闻工作者认为,记者主动将自己采写的稿件交给采访对象审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  相似文献   

13.
深入基层始终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记者下基层采访是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的重要保障,是新闻工作者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记者走基层,使他们沉下去、接地气,转变了作风、改进了文风,真正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不幸殉职的事件,让我联想到伊拉克战争、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和焦点访淡中的中国新闻记者,使我对新闻工作的职业位置、价值取向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我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过去认为新闻工作是社会性工作,最  相似文献   

15.
速览/图片     
《新闻实践》2014,(1):8-8
叙利亚成为记者“高危区” 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31日新媒体专电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31日发布报告说,2013年全球共有108名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幸遇难,其中叙利亚对于记者和媒体从业者来说已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根据报告,2013年全球新闻工作者遇害人数较2012年减少了10%。尽管如此,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认为全球各国政府仍亟待行动起来,阻止流血事件发生在新闻工作者身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新闻战线的杰出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书法家,新华社高级编辑暨高级记者,原《新华社每日电讯》总编辑,记者观察杂志社特邀编委会主任姬乃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2月13日13时35分在北大医院不幸去世.享年71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代新闻界,穆青是一位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笔者在拜读穆青的新闻作品中,感受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青年记者的殷切期望和拳拳教导.尤其在记者成才的问题上,这些期望和教导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报道,国际组织保护新闻工作者协会1月4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全球至少44名记者在2010年执行报道任务期间遇害。依据这份报告,去年8名记者在巴基斯坦遇害,5名记者在伊拉克遇害,各有3名记者在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洪都拉斯遇害。其他  相似文献   

20.
王光祥 《新闻窗》2013,(4):25-26
“基屋、生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察民情、道民声,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耳目喉舌之责的重要使命。”2010年2月新华社记者在《做一个有“根”的新闻记者》的文章中的这句话,明确告诉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线,从群众实际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民生新闻,才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权威性、亲和力、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