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思想".我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了"观察"、"积累"、"表达"这三个环节,着重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一件自己喜爱的小物件,说出它的形状、颜色、用途以及惹人喜爱的地方。然后,在说话的基础上写一段,内容要具体,用词要准确,语句要通顺。这是观察、说话、作文的综合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写话能力。...  相似文献   

3.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分析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应是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之一,而抓住抒情线索则是分析女主人公形象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阅读少不了理解、揣摩、联想这个三环节。理解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是要弄懂的。比如朱自清的《春》写到春雨时,说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连用了三个比喻,读时如果只是仅仅知道这是“比喻”乃至“博喻”是不够的,还必须搞清楚“像牛毛”,写的是春雨的细密,“像花针”写的是春雨闪闪烁烁的样子,“像细丝”写的是春雨轻盈和连绵不断。连用这三个比喻,抓住了春雨细密轻盈之特点,是一幅春雨图中的工笔画,透过这一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春雨描绘得多么生动、细腻。只有这样才算是弄懂了,也才算是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惊慌·惊愕     
这是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里写的是在某堂语文课里,学生们发现语文老师讲课中出现了错误,但都不敢作声,只是惊慌地望着老师,最后还是一位大胆的学生勇敢地提出来了。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后,他记起在师范学院读书时,语文老师着重强调,给学生分析课文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中又要抓住最准确的字词。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这篇微型小说在描写学生知道老师有错却不敢言的心理状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慌”而不能用其他的词,比如“惊愕”。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造…  相似文献   

6.
习作要求:这次习作是选择学校周围或郊外的景物写一篇作文。要求详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六。习作指导:这是一次写景物的习作训练。目的是把我们家乡的美景、校园的美景,或者是我们在假期出去旅游时看到的美景写下来。描写景物,必须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一、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你站立观察景物的地方。观察点最好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这样既可以看到近处景物,也可以放眼观看远处的景物;还要注意选择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公园、纪念碑、雕像、湖边、效外等。二、确定观察顺序观察应该先浏…  相似文献   

7.
师说     
作文究竟是"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呢?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以为,后者更为重要。初中生可以抓住"小"字做文章,写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接触到的"小人物",而高中生要从"高"要求自己。作文的立意要"高",但"高"的得到不是通过故意"拔高",而是通过联想、想象自然生成。建议大家读一读梁衡的散文《跨越百  相似文献   

8.
中年级孩子的作文要依托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由写话到作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往往被称为"四不像",它没有系统的训练内容,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更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有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摸爬滚打,要求高了,有"揠苗助长"的嫌疑;要  相似文献   

9.
"作文评分标准"对高分作文有"深刻"、"创新"的要求,这大概是思维灵活、积累厚实、语言基本功扎实的少部分考生应该要追求的。考场作文稳是基础,稳是大局,相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说,要定天下,还是应该实实在在地写好"三入"文。一.入题。审题准确,立意正确  相似文献   

10.
正在作文教学的诸环节中,写好评语,做好评估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环。试想想:当学生每次拿到作文本看到的总是"语句较(或不够)通顺"、"取材还(或不够)新颖""、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错别字较多"等一些干巴巴的话,甚至还有"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纯粹是记流水帐"等难登不得大雅之堂的语言,慢慢地,学生的那份写作热情也可能随之而减弱,这恐怕是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不愿看到的。一、把握整篇,抓住关键评语不同于眉批,评语是对整篇作文的评判。写评语首先要抓住关键,要从最重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穿衣服得抓住衣领,写文章也一样要学会抓住要害,抓住主题(主要内容和写作的目的)还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事半而功倍。抓住特点是写好、写活人物的关键。一位外国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写人、写事都要比画树叶复杂。所以一定要认真想想,这个人、这件事与众不同的地方,把它如实地写出来就是特点,文章也写活了。没有特点的文章,干巴巴的,使人看了打嗑睡。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母亲     
编者按: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想写成功,特别是要把通俗的感情写得感人,需要抓住"要害"来写,即要抓住人物特点、典型事例、细节等。《寡言者自重》一文里,作者主要通过典型事例来写父亲"寡言"的特点,其中在叙述事例时有很好的细节描写,呈现出很强的场面感;《爸爸在灶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使"灶间"的"爸爸"的独特形象立了起来,我们可以细细体会;《纸家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在低年级经历了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等形式的训练之后,到了中年级就要开始作文了。现行教材专门安排了一种新形式的课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中安排了五个重点训练项目,这些重点训练项目是训练学习怎样用文字表达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写作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它们的具体内容是:①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②学习写得具体,即言之有物;③学习写得有顺序,即言之有序;④学习抓住事物的重点写;⑤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五个重点训  相似文献   

14.
于书杰 《成才之路》2012,(14):13-I0008
正在与同学们的反复接触中,我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都在问"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要叫我说文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妙的作文写法,写作是硬功夫,功夫不到家,想写好文章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硬功夫实际上就是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功。我个人认为,要想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就要做好三件事:读书、观察与思考。打个比喻,一篇文章要想写好,就要有血肉,有骨骼,有灵魂。我认为只有通过认真读书,才能使所写文章有血有肉;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确立文章的骨骼;只有通过缜密思考,才能使文章获得灵魂。如果脱离这三个过程想写好文章,那么恐怕要比登天还难!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1.文因情而生,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引导学生于"情"的体悟中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2.语文是用来读的,学习诗歌则更要读,于读中想景,读中悟情,读中享受语文。3.抓准读与写的契合点,于写作中加深文本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这是紧承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写人要抓住特点"而来的单元作文训练.在写作训练这一块,统编教材尤为突出的优点是:上下贯通,编排体系畅达.我们不妨沿着写人这条线索去探寻一个写作的芳草地.今天,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们"阳光在手"文学社智囊团去解答吧!  相似文献   

17.
1.第一步,破题要缩小范围怎么缩小呢?具体有两个方法:要么具体,要么有对比。比如,考试要求写爸爸,你可以写"爸爸的背影",这个很具体;也可以写"小爸爸和大儿子",这里有对比。但如果泛泛写"我的爸爸",就太平淡了。2.写人物,关键是抓住人物的改变举个例子:写足球明星,不要写他踢了几年球、收入多少、生活多风光。这是所有人都...  相似文献   

18.
迷路·迷失     
小小说最大的形式特点就是“短”。一般只有几百字,惟其短小,在立意布局方面更要精巧。写人一定要抓住个性。写事一定要突出主要矛盾,而且往往须是由浅入深。即小见大,写出平凡之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来。《迷路》便是这样一篇小小说。小说的点睛之笔是:一个想让别人迷路的人。他自己已经迷失了。仔细体会“已经”两个字.不难理解:它指的是比前更可怕的人性良知的丧失,即心灵的迷失。  相似文献   

19.
《鲸》是一篇阅读课文,着重介绍鲸的特点、种类及生活习性,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着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认识结构的逻辑关系.特别要在鲸的“大”这方面做文章.鲸的“大”,是世界上任何动物都不可比的,它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导力.所以教学中抓住鲸的“大”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能通过抓住鲸“大”这个特点,明了课文段落之间的联系,领悟写动物的规律,学习到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一、抓特点:教学时首先要抓住鲸“大”的特点,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提领全文,使学生对文章的联系一目了然,学习有兴趣.在学生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①鲸有什么特  相似文献   

20.
孔丽 《考试周刊》2014,(61):48-48
<正>1.关于作文教学1.1写外貌不用"有"。在写人物的作文中,老师总是提醒孩子们要把人物的外貌写具体,而且要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写,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孩子们一动笔,大都这样写:"老师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这是大部分孩子写人物外貌时的一种最基本的套路,初读时不觉得怎样,多读几遍就稍嫌啰唆。蒋老师建议在写人物外貌时可以把"有"去掉,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