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高度谈科技和教育朱丽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的,首先是在教育系统谈的。既然教育要“三个面向”,那么科技要不要“三个面向”?经济要不要“三个面向”?教育的“三个面向”跟其它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三个面向”的的核心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是要了解和学习世界上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未来,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需要,为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储备人才。因此,按照“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3.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一题词发表20周年,就是要更加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更好地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这是对我国教育的总的要求,是教育价值的基本取向,是“三个面向”的核心。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求教育的改革发展要采…  相似文献   

4.
时代召唤“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冯莉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中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三个面向”。坚持“三个面向”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教育的对象要有现代化的素质;要...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教育要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发表十周年。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结合当前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学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1983·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面向”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发表15周年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理论的提出,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  相似文献   

7.
重温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的思想,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较深入地解读了教育“三个面向”的真谛,并分析了在实践教育“三个面向”过程中存在的不正确和需要纠正的一些认识和做法,这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8.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这一题词,既是邓小平关于教育问题一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概括,也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教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面向”的题词,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邓小平教育思想,系统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三个面向”的深刻内涵1、“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个面向”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要面向现…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桑慧英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面向”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必须重视学...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我国国情,从党的总路线总任务出发,适应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提出的。“三个面向”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是教育改革的指针。本文就学习“三个面向”的体会,改革师专的教学工作,谈几点浅见,以请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十五年来,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师范教育的改革要遵循“三个面向”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精于素质教育的新型师资。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邓小平同志在绘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教育和科技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是关于教育一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概括,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战略指导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不仅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也为加强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而加强科技教育无疑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工作母机,没有中师教育的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没有中师教育的“三个面向”,就不可能有小学教育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14.
“三个面向”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提出的总的指导思想,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在“三个面向”发表1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和研究“三个面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这“三个面向”的指示,既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在这“三个面向”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  相似文献   

16.
李岚清同志在首都纪念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大会上说:“‘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内涵博大精深,但是加强科技教育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我国参加美国教育测试中心(ETS)组织的有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IAEP),我国13岁儿童组的数学成绩名列榜首,而科学学科成绩却仅仅排到第15位,明显处于落后位置。这种不平衡状态暴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该校所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鞭策、要求和指示,也是他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对教育工作作出的深刻论断。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发表以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数十种报刊陆续刊登了有关学习与讨论的文章,在全国掀起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探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的热潮。18年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得…  相似文献   

18.
教育战线在城乡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正在加快改革的步伐,形势令人鼓舞。教育要改革,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三个面向”是教育的指导方针。如何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改革中学教育以至整个教育?这里有一个全面正确地理解“三个面向”的问题.比如,“三个面向”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是全面还是只在某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似乎有个错觉,以为“三个面  相似文献   

19.
一、要理解“三个面向”的深远意义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三个面向”的题词,指出了我国教育脱离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抓住了教育面向现代化这个核心,就是明确了改革教育的方向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平同志的《题词》,拨导及时,论断精辟,思想深邃,具有指导现实、高轩历史、推动实践、和丰富理论的深远意义。“三个面向”指明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三个面向”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战略任务,“三个面向”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