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主体性的认识及其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历史的嬗变而丰富发展,大致经过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时代以及当代全球化时期七个历史阶段。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家依据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批判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主体性,从而使主体性呈现逻辑和历史的高度统一。深入探讨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主体性的历史批判中揭示虚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尤其对于认识和发展虚拟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从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的原则、实施与认识三个方面了笔的意见,即历史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发展历史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教育,其本身属于素质教育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从五个方面对历史学科的主体性教育进行了论述,读来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4.
从翻译研究发展的历史来看,对译者主体性的重视和认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简单梳理前人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选择适应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分析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影片对白,旨在从语言学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三个维度综合分析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论证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授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方法、活动课三个方面对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引起了对史学理论研究与史学主体性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一时期不断涌入的西方20世纪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对主体性的特别关照的学术取向也激起我国史学界对史学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并对研究的理论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方面构成了我国新时期史学主体性问题研究的两个理论缘起。  相似文献   

7.
陈勇 《河南教育》2022,(8):24-27
我国关于大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已有20多年,先后经历了依附于主体性教育阶段、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多维透视阶段、大学生主体性理论的运用与反思阶段。既有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特征,二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途径。虽然既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比较研究尚未受到重视,研究的系统性有待提升,未来需要从这些方面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性的前提出发,就独立性、实践性、主动性、创造性4个方面论述了中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存在特点。同时,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着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影响中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几个要素:写作兴趣问题、写作目标指向问题、写作成绩归因问题。最后,提出了树立一个崭新观念、用好两个调控手段、坚持三个原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教师主体性研究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教师研究范式从关注外在影响因素到关注教师个体内在本然层面的重大转变。在回顾教师主体性研究历程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主体性的概念、价值,教师主体性缺失因素以及建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梳理,最后总结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未来教师主体性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于会纯 《天中学刊》2004,19(2):121-122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我们在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中,积极探求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以使主体教育思想从理念的形态转化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发展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独特性。主体性并不是指人的全部,而是指主体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性和内在规定性。可以说,主体性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以主体性理念作为品德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为品德课程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体现了新的价值追求,代表了品德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主体性品德课程是一种主体性哲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其价值取向就是要建立一种主体性的品德课程观。那么,主体性品德课程观应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应怎样编制,何以体现?本文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形式与课程评价五个方面作一探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出发,对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做研究与做人、学生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研究性教学在实施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胡风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实质意义上建立了完整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主体性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文艺思想家。他结合时代历史语境和自身艺术实践,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等一系列强调文艺主体性作用的文学主张,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涵,有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视野和理论空间。论文分别从主体性思考的知识逻辑起点、实践主体性视野、历史条件下的复合主体性内涵三个方面探讨胡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的特点是为了发展主体性并避免走入误区。作者认为,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各种关系中生成,是社会的产物,以思维为主要机能,以自我为主要内容,它不但包含有主动性,同时还包含有受动性和为我性。本文在研究未成熟主体的智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上展现了主体性的三个特点:受动性支配向主动性支配转化;他律向自律转化;发展迅速,可塑性强。这三个特点构成了主体性发展的“欲望”、“他律”、“自律”、“超越”为主的四个阶段。最后本文还对发展与培养未成熟主体主体性提出了发现和尊重主体性;鉴别和引导主体性;提供条件,优化环境,提升主体性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叶伟军 《文教资料》2007,(26):138-139
文章主要从必要性、特点、实施办法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具有主体性的职业技能人才,并希望通过我的这些论述,以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更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主体性职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被忽略的难题——论教育主体性的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性教育实验的现状有研究认为,我国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三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理论基础由传统认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换”.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育实验正成为主体性张扬的重要途径,主体性教育实验成了教育实验的主潮:“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从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方面展开教育实验;“小主人教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内涵与要求主体性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一般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过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历史条件,主体性也就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其基本概念从实体主体到认知主体再到生命主体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更说明了人类从对外在物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和人文科学最为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近年来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起到了很大的观念启迪作用.然而,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两种从不同的极端曲解主体性的倾向:其一是将主体性与客观性根本对立起来,把主体性看作是唯心主义的同义词和专利;其二是将主体性绝对化,把主体性无限地夸大、抽象地发展.如何科学地理解主体性?客观的历史是否排除主体性?主体性与历史客观性是否根本对立?在客观的历史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发挥主体性?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作出科学的阐述,不仅对于哲学和史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主体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选择的视角,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论述大学的主体性。通过分析大学的主体性与大学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美国大学主体性发展的路径选择、对我国大学主体性发展选择行为的启示三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大学的选择应以大学理想为前提,学术自由为核心,社会需求为依据。大学的选择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通过选择保持整个系统或者某几个极点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人的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 ,也就是人类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发展的历史。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 ,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 ,从而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主体性的缺陷 ,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否认客观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是必然的。为此 ,就要研究主体性原则 ,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这样 ,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