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作、生活中,“努力”一词的使用极为频繁,而“努”字的源起却鲜为人知,学术界对此也少有关注。“努”字最旱出现在汉代的史籍、文学等方面的作品中。借助对与“努”字意思相通的“勉”字的分析,同时密切结合文字产生所必需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笔者对于“努”字的源起进行了一番探寻。  相似文献   

2.
新书消息     
本刊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尹均生最新学术专著《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欧美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中国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三大板块,50余万字。对一百年来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进行了经纬互补的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曾”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读音、11种释义.本文以“曾”的字形演变为线索,梳理“曾”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探索该字的源和流,以求还原其意义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水文”中的数目字与干支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文是贵州省水族人民用来书写他们的经典“水书”的一种民族古文字。水文对普通文字学研究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既有本民族自造字又有从汉字借用的字的“拼盘文字”。水文的数目字与干支字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个性,从对这二者的现察、分析与研究可知:一、水文的自源字早于借源字发生;二、文字的传播往往经历了被改造之路;三、借源文字往往多异体字;四、某些借源文字如水文往往有“自源字”与“借源字”两个系列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在一个“活”字。我始终追求“活”中取趣、“活”中设疑、活”中创新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导读重点 1、精讲起顺接作用的“而”字和起转接作用的“而”字各一个,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另外八个“而”字的用法自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2、精讲课文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  相似文献   

7.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8.
文章拟就通过“法”字与“德”字在我国古代史上意源进一步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内涵,并通过“法”字与“德”字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现行条件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9.
“炁”字与“气”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用“气”字来代替“炁”字。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角度审视“炁”字,就会发现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文章探究“炁”字字源,剖析“炁”字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考证“炁”字的独特文化意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汉字字族理论,从分析考释《说文解字》中以“果”为声符的十三个字与“果”的声义关系,认为它们在字形上有共同的发生源,读音相同或相近,所记录词义同出一源,是一组以“果”为母文的同族字。  相似文献   

11.
“美”是美学的第一范畴,汉字“美”从羊从人,是人饰羊首之状,“美”字“大”部系摹写人形,“美”非表羊儿肥大。“美”字的源起表明古人的美观念起源于视觉形象及视觉心情,并非起源从“大羊”或“羊大”的味觉义。“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悦,但今作价值概念早已超越对视听价值的指称,佳好者尤其感官感觉好者皆可语称“美”。美学的基本内容或基本体系主要在美的概念(语文)、美感机制(心理)、美治机制(工艺)、美的学说(史论)四方面,一切美学研究大体实不外于此。中国美学一要了解、吸收西方美学成就,二要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地建立使用中国语文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词“囧”的功能与认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的“囧”字,只能作名词用,且早已在共同语中消失。近年来内地网民重新用起了“囧”字,其意义和功能有了翻新,可以从“囧”字的句法功能与认知理据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为“著”字疏浚源流。“艹至 著”的“著”是从草头者声的形声字 ,是“著”字的本字 ,是“著”字之“源”。“显著”之“著”与结构草头无关 ,是借声表义的假借字 ,是“著”字之“流”。“着”字是“著”字的讹化字 ,已约定俗成 ,也是著字的“流”。  相似文献   

14.
颜师古《汉书注》共有493条“古今字”材料(包括颜师古本人指认及引用前人指认),可以归纳为211组。逐一分析“古字”与“今字”的字际关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字际关系类型:异构本字、异写本字、同源通用字、同义换读字、古本字/重造本字、源本字/分化本字、分化本字/源本字、本字/通假字、通假字/本字、假借字/后补本字、后补本字/假借字、通假字/通假字、假借字/假借字、异构假借字、异写假借字。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在《段注》中指明了大量的俗字并对其进行了研究。而这一研究过程正反映了段玉裁“字起于声音”、“形义相一”的语言字观,同时也显示了他“过分尊许”、“否定、排斥俗字”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字规范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7.
王力《同源词典》列“侈”“奢”为同源。笔者通过对“侈”“奢”二字的释析,认为“侈”“奢”二字只属可通用,并非同源。言同源须同时顾及二字在形、音、义三方面的内部联系,不能简单地依靠音同(或音近)、义通外加书证而定为同源。  相似文献   

18.
陕北绥德话属晋语五台片。绥德话由“日”字打头而构成的语词比较丰富。“日”是由禁忌词“日”虚化成的一个无实义的语素。它的本字为“入”字,在书面语中多写作“日”,是同音假借字。“日”头绥德话一般读[],个别词中有人又读[](即“进入”之“入”的音),可证它来源于“入”字。 “日”头语词多为贬义词,含有不满意、看不起、讨厌、憎恶等感情色彩,在句中有加重语气的作用。“日”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作付词用的“还(仍然)”同“也”字一样,是最活跃的汉语付词之一,通常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譬如,“孩子们还在唱歌”一句中的“还”字,表示的是“唱”这样一种行为仍在进行之中,而“小王还在生病”中的“还”字,则表示“生病”这样一种状态仍在延续之中。“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中的“还”字虽然也表示行为的延续,但却用在否定句中,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还需要两天时间”和“我还想多买一部字典”两句中的“还“字所表达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为“补充和增加”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师说》中有两处“者”字:一处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课文将“者”字注释为“求学的人”,但对于“者”字的词性未加说明。另一处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文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对照翻译与原文可以发现,其中的“者”字没有翻译出来,而是在全句注释后面补充注释“者,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中,一般都将“者”字理解为语气词或助词,起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