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借鉴或采用西方教师教育研究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文化殖民”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不仅造成基本国情、民族传统文化、本土教育资源等的“集体遗忘”,还造成研究者在价值选择上思维方式的单一、认识的片面、多元思想的消解。从后殖民主义、本土知识等的研究来看,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必须要有“主体重建”,克服“民族化”或“西方化”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强调“文化自觉”,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强调管理逻辑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学科文化从管理逻辑、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三方面为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转向提供可能,并在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评价维度分别发挥内在功能,使之实现从“硬”管理到“软”塑造的转向,具体路径为:以学科价值文化体系引领教育理念从“小文化”到“大文明”;以学科知识文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以学科行为文化体系促使教育方法从“个体化”到“共同体”;以学科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教育评价从“低境界”到“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杜亚泉先生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文化现象,提出了“调适”的理论和主张。他认为,任何“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或“全部引进、照搬照抄”的做法,都不利于我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劳动教育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守意识形态本位的必然要求,是夯实我国劳动文化育人优势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守正创新,最根本的就是把坚守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深化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理念、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坚守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之正”,坚守劳动教育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价值之正”,坚守劳动“文化之正”,创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教育模式之“新”、理念之“新”、机制之“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根本之策。守正创新重在创新,要创新以“现代人格发展”为特征的劳动教育理念,创新以“体系化”为特征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以“塑造劳动信仰”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在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的学术浪潮中,大学通识教育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西方理论为参考。钱穆从文化本位的视角出发,以“执两用中”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提出培养“文化人”的教育目的,从以“专”为虑、以“通”为重、“通”“专”融合等角度解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及两者的关系,并在其教育实践中落实相关举措,强调师“有道”、生“诚明”、学“自由”的教育方法,对现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化论坛》2010,(2):78-78
为办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教育文化论坛》,以促进教育文化化、文化教育化,服务于教育文化事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推进“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教育文化论坛》从2010年第一期起,在“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栏目陆续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阳明文化”、“沙滩文化”、“尹珍文化”、“影山文化”、“屯堡文化”、“石门坎文化”、“红色文化”等贵州地域教育文化以及全国其它地域教育文化。真诚的期盼得到国内外相关教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赐稿支持和不吝赐教。诚盼!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教育发展正处于威胁国家安全的政治环境、“双循环”格局的数字经济环境、“老龄”和“少子”两极分化的不均衡社会环境、“卡脖子”的科技制约环境、“多极”文化入侵的文化环境,以及“教育脱钩”的国际化环境。同时我国教育发展也处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高质量的人才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教育生态环境体系的宏观教育改革与发展环境。教育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应对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应实现六大战略目标:稳固国家安全、服务和引领经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铸就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开放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实现教育发展六大战略目标,应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网民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网络文化特点出发,心理教育特别需要倡导和建构人本化或“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网络心理文化的建设要贴近现实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氛围,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本土文化的心理文化特点和网络文化模式。 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青少年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青少年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传承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势、道、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特有的文化范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中汲取养料,走出一条有中国烙印的教育发展之路。在分析“势、道、术”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在实践中的“势、道、术”进行层层分析,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在遵循教育“道”的前提下,把握教育、学科、专业、职业生涯发展的大“势”,且要“道术”并重,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价值观引领的前提下,精通并践行“术”中得“道”。以期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尤以“后喻文化”、“道德相对主义”、“多元价值信息”、“可公约性极低限”、“文化霸权”等影响更为明显和重要。经过对其影响机理的深入解析,并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合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等路径,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应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如何看待国内外不同民族、阶层、地域文化、社会核心稳定与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相互作用型”跨文化教育实践将重点置于文化之间的“共性”之处,是一种强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实践导向。本研究基于“相互作用型”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动因与国内外实践方式,分析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现状的困境,并结合以上两者提出我国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应用途径,以期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身处同一社会的儿童及青少年创造拥有“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教育活动机会。  相似文献   

13.
曹克武 《文教资料》2007,(5):142-143
当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席卷全球;我国很多的学者正在呼吁振兴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观念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多元”与“整合”教育相辅相成“,多元”要围绕“整合”实施“,整合”要结合“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从素质教育到生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中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显示当前的教育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教育现实。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的转换,需要新的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学。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是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于矫治“应试教育”,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成为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5.
“教育自觉”的概念缘起于“文化自觉”,教育自觉建立在实践、反思、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主体觉醒、教育“先觉”带“后觉”、教育总体性觉醒的初成、教育自觉对于教育主体的反作用这样一种回旋上升的过程,不断促进教育活动向着更加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学的独立地位得不到重视,多元文化下的价值选择困难致使我国没能出现大范围的教育自觉,而社会、家庭、个体的共同努力是实现教育自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取得非凡成就的莫言、屠呦呦和韩春雨的教育经历极其平凡,相比之下在古代科举和现 代高考中获得状元的人中多数业绩平平,这个事实颠覆了我国社会(包括教育)对人才和教育关系 的习惯看法。有关科学研究也揭示了,自古“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这一极为 独特的文化之谜。事实上,这一文化之谜隐藏着业已存在千余年的“人们追求的优质教育,难以培 养杰出人才”的文化悖论。要解析这一文化悖论,需要从反省我国教育质量文化之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误区入手。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为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我国学科教育传统提供了文化基础,“双基教学”吸收了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学科教育传统的现代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立足社会文化传统与现实,扬弃“双基教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和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进入21世纪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阴谋没有得逞,但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的侵蚀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同时,加速发展教育和科技,尽快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上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庙学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文庙客观地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强化学校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文庙教育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