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汉学研究蔚为大观,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诸如浓厚的问题意识,锋利的批判锋芒,精细化的分析,浓厚的思辨色彩,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强调研究方法多元等等。本文以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为对象,对美国汉学研究的特点予以总结,以期促进教育史理论研究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研究蔚为大观,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诸如浓厚的问题意识,锋利的批判锋芒,精细化的分析,浓厚的思辨色彩,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强调研究方法多元等等。本文以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为对象,对美国汉学研究的特点予以总结,以期促进教育史理论研究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之所以在海外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得益于哈佛浓厚的学术研究空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严格的学术管理制度、良好的图书资料条件和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对哈佛在东亚研究方面情况的了解 ,可以使我们管窥到海外汉学研究的一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西方汉学理论探讨和学术思想批评的基础上,着重对美国当代汉语研究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评述,力图以史为经,以论为纬来论述本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汉学的成长、发展与弊端。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四代中国学家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国学完成了从传统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开始具备了当代中国学研究的多种特点。至今,美国中国学家已经历四代,从其研究方式来看,前两代较多采用“遥距性研究”,后两代多进入中国做实地研究。四代中国学家均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学术界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及社会文化和双边关系的研究均已跨越世纪,形成了丰厚、连贯的学术积淀。美国学界对中国及美中关系经历了从学术性的汉学研究,到应用型的当代中国学研究的变化;中国学界对美国及中美关系则经历了一个从"开眼看世界"式了解,到批判性揭露美帝侵华史研究,直至客观地研究美国及其对华政策的过程。目前,双方的研究取向均呈政府智库的应用性与学科建设的学术性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西方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通过费正清的学术历程、中国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学领域所作的贡献,可透视费正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军人物的非凡地位。  相似文献   

9.
《世界教育信息》2002,(10):36-39
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与汉学研究密不可分,从事汉语教学的汉学家、教师大多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专题研究。汉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汉语教学的发展,同时汉语教学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状况。瑞典汉学研究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瑞典汉语教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考察“全球化”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使命。认为汉学和汉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分清文化之优劣,而是为了找出文化的共通之处和各自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意义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这给予我们认识和处理世界文化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文化交流与文化互补始终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需求,文化的发展永远不会一元化,因而,汉学研究也将随着其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演变而永远延续下去。当代我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有三,一是保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对文化进行整合并促进人类间的相互交流。三是激活现存的中国文化并促进新的先进文化的造就。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考察“全球化”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使命。认为汉学和汉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分清文化之优劣,而是为了找出文化的共通之处和各自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意义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这给予我们认识和处理世界文化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文化交流与文化互补始终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需求,文化的发展永远不会一元化,因而,汉学研究也将随着其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演变而永远延续下去。当代我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有三,一是保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对文化进行整合并促进人类问的相互交流,三是激活现存的中国文化并促进新的先进文化的造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出现的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汉学论著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曾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推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那就是“一味追求和模仿”西方汉学风格的“汉学心态”.造成汉学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如果试图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走向深化,那么走出汉学心态、重建学术自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西方...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汉学研究中,费正清等倡导的“冲击—回应”模式和保罗柯文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观”模式,形成了当代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都各具重要参考价值,也各有失之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4.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是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中的先驱人物之一,他具有传教士、翻译官、外交官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时,他还把中国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化来进行综合的研究,成为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也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编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开端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汉学与清学两者同为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在学术研究特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毕竞事过境迁,又存在许多各自的特点。学者常把它们与宋学相对称。  相似文献   

16.
宇文所安     
《现代语文》2006,(6):59-59
宇所安(Stephen Owen)是当代美国名汉学家,为哈佛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该校东亚系和比较学系,是以汉学研究而获此殊荣的极少数美国学之一。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我国读者、专家学者、作家对福克纳都有浓厚的兴趣,福克纳的代表性作品已全部被译成中文,中国学者撰写并出版的福克纳研究专著近10部,发表的论文有三百多篇。同时福克纳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中西汉学研究领域的交流,笔者对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中的术语进行分析。从文学评论术语、戏剧术语以及典籍中的术语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类文章的术语特点。将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探讨了国外汉学论著中术语翻译的方法,以期更多的此类汉译文本的问世,做好中外汉学研究领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1996年春夏之交,笔者应邀赴北欧访问,相继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哥本哈根大学汉学系、奥斯陆大学汉学系作过短期的讲学和学术交流,结识了瑞典汉学大师马悦然教授和北欧汉学界的一些朋友,从而对北欧汉学特别是瑞典汉学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北欧汉学研究的中心是瑞典,瑞典汉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世界上占有极显著的地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斯坦克在1992年6月7日的《纽约时报》上写道:“真正的汉学研究不在美国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