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改革理论大讨论中,授课老师角色的转换已形成共识。而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还不够。目前大多数家庭教育多“溺爱教育”、“强迫教育”、“补救教育”,而缺少“赏识教育”、“养成教育”、“阅读教育”。这是教育改革深化中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质疑“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人民日报》11月23日第11版上有一篇名为《教人如何教孩子,家庭教育指导师明年上岗》的报道,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师’既不同于家庭教师,也不同于心理咨询师。它的职能正是专门就这些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矫正一些家长的错误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西洲记》中描述了孙悟空、红孩儿、小鼍龙三个“不良少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缺少家庭教育,其次是老师重智轻德,并可知转化这些“不良少年”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是强制教育,二是关爱教育,三是用其所长,四是纪律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揭示家庭教育中隐存的社会缺陷,通过对“家长”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分析,探讨以家长终身教育为立足点的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途径,实现“家长”角色的滚动式定位,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家长的施教具有独特的社会功效,因此,从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家长”教育的系统分析来诠释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解读制约家长教育质量的社会因素,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效果的途径,会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6.
陈娟 《贵州教育》2014,(1):19-20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做好家长工作、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在众多的幼教研究文献中,都一致阐述了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家庭教育问题较为突出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拟从家庭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家长”教育的系统分析来诠释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和独特功效,探讨提高家长教育效果的途径,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8.
Y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橘子》从2002年12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尝了一口“教育”这个“酸橘子”。当前,大家把“橘子”嚼出不同的“味道”,各种呼声不绝于耳,并有好事者提出《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理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人为对立的做法。教育学家杨东平说得好,“‘爱是果实’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样,不是一个学理,更不是教育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还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橘子》呼唤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多个途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雨露阳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宝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班主任》名誉主编。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组长。代表作有:《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特点、主要误区及指导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跟踪指导家庭教育丛书》《教子有方》《怎样教育上小学的孩子》《初中生家长学校教材》等。  相似文献   

12.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学家、文艺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影响深远.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是“三道教育”,即“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本文立足于教育哲学中的家庭教育(三道教育),在详细解读《傅雷家书》的前提下,分别对“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新教育实验"的内涵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历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教务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被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由他发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为了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叶强 《中华家教》2023,(1):30-38
202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1)实施的开局之年,学术界围绕这一家庭教育基础性法律在论著发表、课题申报和会议举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此,评述2022年“家庭教育法治”学术热点既是对《家庭教育促进法》颁行的热烈庆祝,也是对其实施的有力推动。过去一年,学术界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精神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双减”的关系、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权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路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未来,应以此为契机,就《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条款阐释、家校社联动机制的制度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和阵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拓展,不断推动家庭教育法律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杨雄 《家教指南》2004,(9):22-23
“不快乐”,一个忧郁的字眼儿显眼地出现在《当前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上。这项调查发现,“不快乐”的关键是没有闲暇时间,而造成“时间缺乏”的原因也很简单:教育内容多、课业负担重、家庭教育滞后。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应然”和“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对立。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实然”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应然”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教育目的从“实然”走向“应然”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新《纲要》倡导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家长的角色定位也由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家长与教师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长期性.而幼儿园的教育则负担了全面系统地培养幼儿的重任,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必须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同步教育,使之产生1+1〉2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与家长合作?我结合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偏偏用主观意志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致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往往与家长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是家长们没有真正弄清家庭教育的任务究竟是“成长”的教育,还是“成才”的教育。笔者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几十万人。通过面对面交流、对话、谈心、聊天以及书信交往、电话沟通等形式,对“成长”与“成才”教育进行了充分调研。  相似文献   

20.
洛克和颜之推都极力推崇家庭教育。《教育漫话》与《颜氏家训》中家庭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主张教育要及早进行;重视道德教育、讲求道德教育的方法;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学习必须讲求实用。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育漫话》与《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仍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