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可以表现为三层境界:会用信息技术,完成停课不停学的任务;用好信息技术,优化技术利用、教学组织、呈现方式,解决学习和情感参与不足的问题;驾驭信息技术,解放师生"生产力",培养学生自主、坚毅的学习品质,达到精深、创新的自由境界。尤其是,钻研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促进理解、提升深层思维的问题,追求把外在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创新教育教学设计,促进师生知能与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教育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云平台、数字化实验、VR实验、3D虚拟实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赋能中学化学教学,打破了传统化学教学的局限性,促进了教学模式和学习范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出台,对于一线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研员以其专业的支撑和指导赋能学科教师,探索教学评方式变革、优化作业设计、构建区域研学共同体,助力“双减”落实。  相似文献   

4.
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时间跨度长、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全文整体把握和对主旨深刻理解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赋能。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赋能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路径,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作业作品呈现方式,借助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促进过程性评价,借助网络技术提升翻转效率和促进深度交流,不仅提升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率,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6,(10):18-23
《迎接未来学习——重思教育技术》作为美国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技术赋能的学习、技术赋能的教学、教育技术时代的领导力、教育技术时代的学习测评、教学生态系统建设等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近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对美国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冲击。文章结合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技术赋能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变化和教学特点,并从两个方面叙述了技术赋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最后给出了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培养并发展技术赋能的教师以回应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7.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重大创新。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变革、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动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认识层面、技术层面、融合层面的现实难题。为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亟须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思维,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数据应用能力,构建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历史教师,  相似文献   

9.
崔锦霞 《宁夏教育》2012,(10):64-65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了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途径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是94%。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纯听教师讲课效果要好得多。信息技术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下,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同样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信息麓育教学当中如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作用述分析,谈一些本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技术对满足特殊学生教育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美国各界关注的问题。经验分析表明,美国学校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特殊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引入数据监测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管理精确化、依托智能文本转换确保信息获取途径无障碍、借助智能交互技术保障信息处理能力个性化以及运用智能辅助系统实现信息表达方式多样化的实现路径;构建了政策法律、基础条件、师资队伍与社会团体协同运作的保障体系,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特殊学生教育中的有效实施与广泛应用。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特殊学生教育的起步阶段,需细化政策规划落地方案、促进校园智能教学设施升级、积极探索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健全社会协同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数据要素化是驱动智慧教育和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动能。文章从“教育大数据从哪里来”“教育大数据将用到哪里去”和“怎样进行教育大数据应用”三个关键性问题出发,对教育大数据的来源、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进行了梳理,再归纳出大数据在教学场景中的四类典型场景应用:精准备教备学、实施差异化教学、开展个性化辅导、师生数字画像评价。文章基于“如何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大数据赋能智慧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思维活动是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加速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变革育人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技术赋能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成为创新教与学新体验的核心。基于此,研究首先分析了以技术植入为导向的技术赋能教学出现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从课堂教学、课程内容、素养评价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廓清了技术赋能教学的实践困境;其次,教学思想的历史梳理和国家政策的协同驱动,共同诠释了技术赋能课堂的教学论从传统的经验水平向现代科学水平转型得恰逢其时。最后,研究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和教师专业能力全程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思维型教学引领技术赋能教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应用”催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时力、导向力和矫正力,从而强化教学旨向;应做到“权变性”与“体系性”兼具、“时代性”与“新颖性”兼具,从而活化教学内容;应聚焦“学理性”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研究性”革新教学方法,从而助推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强调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本文主要从“提升教师备课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落实课后辅导机制”以及“成效与反思”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依托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学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师因材施教、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学科教学知识(PCK)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技术知识(TK)、教法知识(PK)和内容知识(CK)是TPACK结构模型中的基础成分;学科教学知识(PCK)、技术支持下的内容知识(TCK)、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知识(TPK)和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TPACK结构模型中的互动成份。TPACK框架在理论上、在教师教育、在教学实践上等诸方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新思路,将有助于我们推动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将为学科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教学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及重塑教育生态等方面均能为其提供多维度、多领域的助力,并赋予各类教育主体改善之新动能。教育技术赋能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和教育反赋技术的双向统一,存在于教学、服务、评价、治理、科研等五大领域,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维、应用、器物等形态的革新。以“双减”改革为例,当前教育技术赋能“双减”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赋能主体、治理难度、教育公平、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问题,可采取提升理念认知、完善规则体系、促进协同行动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俊伟 《课外阅读》2011,(7):113-113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十年的教学中始终做着一些实践摸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针对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学校"信息技术"优势,以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为支撑,创新实施"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价值引领下的"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一、成果的主要内容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三要素,在"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价值引领下,借助智慧校园平台、资源深度应用,学校构建了基于校本全量大数据的"析(学情系统分析)、教(教师精准施教)、学(学生泛在学习)、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智慧教学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20.
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历经大半个学期了,确实应该认真地思考探索线上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通过明了差异,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从而着力去思考、研究、探索解决这些突出问题的途径。AI赋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在线教育教学所显现的一些问题让教师对AI赋能教育教学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与期待。而AI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