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2.
丁光明 《视听界》2004,(3):77-78
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说到‘无心’这两个字,似乎更像是一种感悟。……正因为无心,没有刻意地钻营与设计,我只能本本分分地做自己,少了表演,多了自然,少了模仿,多了本色。”这“使我在以后的岁月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场直播考验的绝不仅是一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更是心理素质。”(见《痛并快乐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是要经科学训练、历经磨砺才能获得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说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说,则是采用一定方法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我们有些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力强,表现得洒脱自如,而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则心理紧张,思想负担过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重大失误。这里除了播音技能问题外,心理过程出现障碍是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书预告,大概是出版社发出的关于图书的第一个信息。虽然只有寥寥二三百字,在目前情况下,却是图书征订工作的唯一依据,对图书的印数有着直接影响。怎样写好新书预告,自然就成了编辑必须研究的一项课题。写新书预告,首先应该以海明威为师,而不能学茹太素。海明威是要求自己写得简洁,用他自己的话说,用的是“电报体”。茹太素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是朱元璋手下的刑部主事,一次上了份万言书,五百字就可说清楚的事,竞用了一万七千多字,看得朱元璋大为恼火,命人把他打了一顿。这当然有点“量刑不当”,但由此亦可见出缠  相似文献   

4.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5.
量的迷思     
世上一切事物都躲不开质与量两方面,有些时候,量比质更迷人,它丰瞻,伟岸,庞然,使人仰视,震慑,惊服。在书籍的世界里,似乎也是这样:我们佩服某类人书读得多,便称之为“读破万卷”,或日“学富五车”。书读得多而又有幸藏得多的,便是“左图右史,坐拥百城”。书多与财大一样,也是颇堪骄人的。古时候没有什么公共图书馆,私家藏书楼便是莘莘学子十分向往之地。私家藏书的前提是多金,用现今流行语说罢,就  相似文献   

6.
品读人生     
人是动物中最聪明又最复杂的高级动物。呵护人生生命之尊,理想之梦,这是杰出人生的共同的元素。是天才的基石,事业的支柱,它将人生演绎得分外璀灿。然而,仓颉老先生在造字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一撇一捺,偏把“人”字造得最简单且平常,仅比“一”字多了一划。由此而想到,人生是什么,究竟是复杂多变还是简单平实?  相似文献   

7.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8.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9.
简约之美     
西方新闻学崇尚简短,力求用最少的文辞表述人、事和物。我国新闻界前辈也曾要求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文短,而又把话说得透彻,说得明白,说得生动,说得有趣,那就堪称奇文、妙文了。宋人陈骙在《文则》中说:“事以简为止,言以简为当。” 美联社最近播发的两则短消息,让我们体会了这简约之美。 其一是5月29日发自北京的消息,题目是《国宝回归激发民族自豪感》。全文中文字数仅270余字,说的是我国在香港的拍卖会上收回三件失却的国宝在京展出的事。消息只用了五句话,分成五个段落,却逐层  相似文献   

10.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1.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12.
少说废话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忌无病呻吟,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最近翻阅一些来稿,其中颇有一些长篇大论的作品,少则几千字,多则上万字,让人望而生畏。耐着性子读下去,越读越觉得乏味,通篇废话不断,不知所云,令人如墜五里雾中。一般的政论文,只要论点新颖,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即可达到让人心悦诚服的目的。一位老学者说:“一般的文章,写两三千字就足可以把问题说清楚,写得太长肯定会使人感到累赘。”中外历史上短小精悍的传世名篇是不乏其例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仅有几千字。而我们有些同志总怕文章写短了,似乎写得越长越有学问,结果却事与  相似文献   

13.
问:听说你在“97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对一些人刮长风颇有微辞,谈谈好吗? 答:我在会上说过:“今天有些作者全面超过先贤先哲的,就是会写洋洋数万言的大文章,其他方面却矮得多。”这话说得挖苦了些,但长风太盛却是事实。荆轲,司马迁写了3000多字,今人写了40集,情节倒是“丰满”了。可看完得40小时。古人写列传多为干字文,今人动辄一两万,好像铁了心不让人看!  相似文献   

14.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15.
赵晓婵 《大观周刊》2011,(27):167-167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何曾不是生活!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生硬灌输,死气沉沉,以致孩子不喜欢语文,害怕语文。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母语教得连孩子都不感兴趣,甚至是害怕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17.
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把“的”字改作“de”的现象,又有所抬头,不时在报纸上出现《罗非鱼de的启示》、《钢窗总厂de钢铁人》、《步行de学问》等标题,某报甚至在二版头条新闻的标题就是《一位普通煅烧工de情怀》。看上去很不舒服。“de”是汉语拼音的“的”字。我们的报纸并非是汉语拼音的报纸;在中文报刊上只这一个字用汉语拼音字母很不协调,反给读者一种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印象。有人说这是为了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笔者认为这也有些牵强附会,不敢苟同。美化标题、活跃版面的构思非常广泛,何必非要以牺牲文字的  相似文献   

18.
某报刊有次向著名画家方成约稿,请他写一篇千余字的淡幽默的文章。方成如约交了稿。文章刊出后,漫画家说:“我把刊出的文章从头到尾细读了几遍,发现加上标点在内,只有十六个字是我自己写的。”方成不由得“幽默”地说:“再没有比这更幽默的事了”! 编辑对所发稿件有进行修改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之更准确、更精练,同时也更深刻(如果可能的话);而不应该“删掉”了原稿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风格个性,使之仅仅成为干巴巴的一个骨架,成为缺乏文采的“千人一面,千文一色”的东西。即便是新闻稿件吧,也应该写得尽可能生动  相似文献   

19.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这句名言,不知鼓舞激励着多少人为自己的文章探寻“惊语”。文忌平、文忌旧、文忌浅、文忌陋,新鲜的事实,深刻的见解,再用优美精辟、生动传神的文字加以表达,使读者读到此处怦然心动,为之一振,甚至拍案击节,那样的文章,才能有滋有味,才能多人钟爱。可是,有些“惊语”却给人变了点“味”的感觉。这是些什么“惊语”呢?以我观之,似乎有三:一曰“大”。自从有了“大裂变”、“大流产”之后,就有人言必称“大”,非“大”不文,以为有了这个“大”字,便可以“惊”得读者诸君睁大双眼,拜读大作。于是,“大爆炸”、“大透视”、“大爆光”、“大旋转”、“大纪实”、“大变奏”之类绵延不绝,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大标题”,频频出现在报刊之中。二曰“玄”。信奉“玄能惊人”者时下也不少见,本来是平常事、平常理,用平常的话完全可以说明白,却非要用一大堆时髦高深的新词儿装饰起来,故弄玄虚,试图惊世  相似文献   

2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