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却发生在西方呢?用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话说,“为什么现代科学,把对于自然界的种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要探讨一个民族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来,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在哪里。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应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8.
林毅夫的制度激励理论区分经验科学和实验科学,认为科举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机制妨碍了中国人对数学和可控制实验这种后天能力的学习。林毅夫的理论能够很好解释第一难题和第二难题,但不能解释李约瑟第三难题:为什么中国人至今没有获得科学上的诺贝尔奖?制度实用主义解释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不学和考不考数学和实验,而在于学了数学和实验以后做什么,到底是进行科学研究还是仅仅当官的垫脚石?科举制度将中国的聪明人都引导到官场上去了,现代中国的制度仍然将最聪明的人引导到官场上去,只不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官员,还有大量的学官,他们的主要精力不在科学研究上。自1905年始,我们改变了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但“学而优则仕”的激励机制并没有改变,结果是绝大多数崭露头角的学界青年才俊都去做官了,断送了学术生命。  相似文献   

9.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肯定了“李约瑟难题”的合理性,对近20年来质疑难题的“无意义说”、“逻辑矛盾说”和“修改说”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些说法涉及到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质是科学西方主义和近代科学特殊论;主张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理解难题。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思考,从中吸取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精华的有益的元素,使科学精神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削勿,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筑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1.
姜晓玲 《科协论坛》2007,(9):191-19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发达而近代中国科技却落后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述,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长期关注。本文论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对广大专家学者所持的不同看法予以了归纳总结,并且针对"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了"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国内外"李约瑟难题"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以求解进路与消解进路为问题取向,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史进路、外史进路与综合史进路的视角探讨问题的求解取向,从逻辑进路、科学进路或技术进路视角探讨问题的消解取向。据此,该难题的综合史进路是问题求解取向的较好选择,而问题消解取向实质上是坚持了文化相对主义或者否认了难题的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级"大师"培养的关注,文章从诺贝尔奖中自然科学奖项的数据分析出发,指出美国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的社会氛围及其对各国科学精英的吸引是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两大原因;并提出前苏联和美国的不同体制及大学性质的区别是造成两国区别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出版是一种文化传播.主流传媒的突破,往往会迎来人类史上一次巨大的文化发展;反之,其落后则往往会迟滞文化的发展.活字印刷未能及时推广,应该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这个网络称雄的时代,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新文化传播的步伐,我们将可能再次与文化的发展失之交臂,重新体味"落伍"带来的苦果.  相似文献   

17.
罗曼予 《科教文汇》2011,(24):75-76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近代科技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各国学者从科学史、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经验——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及它们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和在古代社会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技术为什么近代会突然落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20.
100年前,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引发世纪之争的命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