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期日整理抽屉,不意中翻出解放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现总编辑丁锡满给我的一封退稿信,信中说,很高兴地看了我访问张乐平画家的文章,经同几位同志商量后,觉得介绍张的文字和刊登他的漫画已比较多。张原是解放日报的人,为避免宣传过多,他自己那篇《赞张乐平让版面》也让人民日报刊用。因此,“你的文章也想割爱,文汇报这方面  相似文献   

2.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3.
我该抓住什么呢?当我傻乎乎地从上海漫长的五宁路那头找到这头时,又累又热,拖着厚厚的大衣直喘气。我在楼下踟蹰,寻思,等待。心里出汗。象张乐平这样的文化名人,见诸报端的专访不可胜数。日前还见《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的张乐平传记。到上海的第二天,又见《解放日报》记者写的“三毛学法”的专访。我还能写些什么呢? 当我一步步踏上楼梯,即将见到这位漫画大家时,一个想法  相似文献   

4.
正张乐平爱喝酒。到了晚年卧病医院,儿子张慰军去看他时,问父亲要什么。张乐平摆摆手说"给我带两只热水瓶来"。医院里自然不缺热水瓶,这是父子俩的暗语。是父亲要儿子夹带灌满酒的热水瓶进病房的意思。喝酒能让他快慰,也让他忘记烦恼。这个少年得志、青年成名、历经战乱和运动的老人累了。喝酒和绘画,这两件被他视若生命的事情,在被骤然剥夺十数年后,终于又回到他手里。但是,罹患帕金森病的他却已是进入指摇臂颤的暮年,不能举笔。唯有杜康,尚能解忧。  相似文献   

5.
巍巍清凉山,矗立延河边。山不算高,但爬到山顶,也要出一身汗。解放日报编辑部、新华社和中央印刷厂就设在半山的窑洞里。解放日报前任总编辑杨松,就长眠在山顶上的一棵松树下。我到延安后,还没有爬过这座山。当我爬上半山腰,在一个窑洞里,首先见到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余光生。余光生同志很热情,也很健谈。他向我介绍了解放日报的情况,说明了要我来报社的意图。他说:“整风以后,解放日报不但要很好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加强指导作用。现在报社对根据地的工作写不出文章来,根据地的新闻很多,  相似文献   

6.
通讯要写出情意不容易,要写出个性与风格更不易。最近读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女士写的《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送张乐平先生》(刊于10月7日《解放日报》)深觉它就是这样一篇好通讯。如我记得不错的话,赵女士似乎是专门报道文艺文化界人士的记者。她的很多报道写得很有特点,给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印象,而现在摆在我案前的此篇那就更为突出。是人总有个性,报道要写出个性才为可贵。张乐平——三毛之父,其人并不陌生。在此送别之际,如何既写出人们心中的情意,又写出人物的个性是要费一番斟酌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显然抓住了一个贯穿全篇的“酒”字与“送”字进行开掘,结果写得很富情意与个性。酒,想不到是陪伴张乐平一生的爱好之物。酒中有情思有灵感,正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玉和临行喝妈一  相似文献   

7.
张也平 《新闻实践》2008,(11):11-13
1985年,当“温州模式”刚刚发芽、尚在众说纷纭之际,解放日报首家在全国作了报道,温州的同志至今对此念念不忘。温州日报派出副总编到上海来找解放日报前领导周瑞金,老周又让他找到我,要我谈谈当年报道“温州模式”的来龙去脉。我翻箱倒柜找到当年的采访笔记本,并从报社资料研究中心查到当年的文章和报道,经回忆写成这篇文稿。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特提供给《新闻实践》杂志。  相似文献   

8.
1964年春的一天,柯庆施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对当时的解放日报总编辑魏克明同志说:“这次有你们的了,上次跳过了。”接着,他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在这年1月同吴冷西同志关于报纸工作的谈话中有关表扬解放日报的一段话:“解放日报比较注意抓思想,抓思想工作,值得看一看。”柯庆施对毛主席表扬解放日报,当然是高兴的,但也勾起他6年前的一桩心事。1958年1月,毛主席给中共广西省委刘建勋、韦国清两位同志写了一封关于“省报问题是一个极重要问题”的信,并附了几份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克里西公式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和我闲谈,说她听人说我发表过一些文章,非常羡慕。她也很爱写作,并有一次投稿的经历,但结果是收到退稿信一封,很是灰心丧气,从此再也无心写作投稿了。我说自己是写过一些文章,但发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多数也是泥牛入海。希望一次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想起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他年轻时投稿百发不中,收到的退稿条竟达743张之多,但是他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所不敢想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我就此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好端端安居家中,某省一家卫生小报却突然报道他在看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电视转播时,因兴奋过度,“不幸猝死”.这条消息刊出后,招致关心张乐平先生的人们纷纷来函来电,甚至叩门探问究竟。有的小朋友听了呜  相似文献   

12.
试把无声作有声──谈漫画“三毛故事”的编写王成玉张乐平先生画的三毛可是出了名,这部作品流传了近半个世纪,在书店架子上从来都是摆出来不久就卖完了。我也是它的一个读者,算起来,还是与三毛岁数不差上下的同龄人呢。我喜欢三毛,我同情他,这种爱之情,延伸了几十...  相似文献   

13.
前些天,《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的老同志打电话给我,说今年是《朝花》副刊创刊六十周年,我过去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少,要我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实际上,我同上海《解放日报》的关系比《朝花》副刊还长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这张报纸创办的时候. 当时,我是新华社驻三野总分社的记者.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三野就在山东曲阜多次开了动员大会,计划发起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并且同地方商量挑选干部成立接管大队,准备在上海解放后接管官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我记得,山东的《大众日报》分工在上海解放之时立即创办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14.
名人与标题     
演员度蜜月标题起风波1957年“三八”节前夕,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结婚了,中新社约她写了篇文章,题目是:《新中国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幸福家庭》文章发向海外。香港《大公报》刊登时,将标题改为:我的丈夫我的蜜月该报编辑这样改,是为了使标题更富有生活情趣,万没有想到从香港传入内地却引起一场风波。上海《解放日报》转载时,标题一字未改,全文照登,并配有照片。见报后,当天就引起人们议论纷纷。短短几天,《解放日报》收到责难信竟达百封。  相似文献   

15.
加强无神论教育解放日报2月2IR在《解放论坛》发表署名文章《大力加强无神论教育》。文章说,这几年来,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活动蔓延,且有泛滥之势。文章列举了城乡以至出现在办公室、高等学府的种种信神信鬼现象,“连以宣传科学为己任的书报杂志,也常有连篇鬼话”。...  相似文献   

16.
2016年,我在内部印了《师友飞鸿》书信集,设法送了一部给其信也被收录的陆本瑞同志,没有想到竟然很快就收到他的回音,他还特地赠我他的大作《出版往事》.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其中还夹有我20多年前给他的一封短信的复印件!以他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老同志,能够一直保留我的信,着实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并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从元旦到春节期间,江泽民和杨尚昆、邓小平先后视察上海。他们的公务活动,各大传媒均有报道。本刊本期披露几个与新闻界有关的小镜头:解放日报编委贾安坤《第一张在全国发行的彩报》一文,报道了杨尚昆在阅读了今年开始发行的解放日报彩色周末版后对这张报纸的赞誉。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张蔚飞在采访江泽民会见上海各界人士时不慎跌倒,江泽民临上飞机特地委托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王力平写信慰问,张写下《摄影记者现场采访不慎跌倒江总书记临行留言亲切慰问》一文,表达了他对领导人的关怀的激动心情。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张乐平"三毛"手稿入藏上海图书馆7月28日是"三毛"74岁生日,漫画大师张乐平的儿子张融融将父亲最后一部漫画《三毛学法》等一批手稿信件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也是上海图书馆近年收到的最大一批"三毛"手稿。《三毛学法》原先一共有20张,留下来10张,这次张家捐赠给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19.
延安《解放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当时,我们生活在陕北偏僻的山区,加上国民党的封锁,纸张和印刷条件困难,一般书刊缺乏,更没有收音机,能看到一张《解放日报》,对于自愿奔来革命,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说,可以学习党的政策,学习新的知识,看到国内外大事,真是太重要了。来到安塞县(延属地区)工作的青年学生,人数很多,天天都急切地等待新报纸的到来。我也是爱抢先拆新报纸卷的一个。我们同《解放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报纸上看到介绍邻县的消息和工作经验,感到很新鲜。有时也同本县一些区的情况比较,觉得我们这里也有类  相似文献   

20.
每当我走进解放日报社汉口路309号大门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四十年前本报初创时期的一些情景,想起恽逸群同志慈祥的音容笑貌。他是上海解放日报创建者之一。他在解放日报社工作虽然不到三年,但是作出的卓越贡献却是令人难忘的。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战士,他的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渊博的文史知识,倚马千言的词章文采,在许多回忆文章中都已讲得很充分,但很少有人提到他还是一位报纸经营管理的行家。就办报来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恽逸群同志在解放日报社担任领导工作期间,我在经理部门工作,他在报业管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卓越才干使我深受教益。这里记述的便是一些片断回忆。在恽逸群手下当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