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课标下的教学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学作为初中的主要科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初中数学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传授知识的机械教学,转而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动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本文就此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许春 《教育教学论坛》2014,(20):173-174
课堂教学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从思想认识、教材选择、创新选题、研究方法四个纬度分析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课堂是师生见面、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在较长周期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传授、师生互动、循序渐进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渠道,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新性教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在传授知识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关注的中心始终是创造性,它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宗旨在于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语文创新教育也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创新来源于问题,问题又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就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几点体会。一、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已经远远不够,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而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对中学生的化学课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5%的学生默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只有8%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这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质疑,不善质疑。不会质疑就不可能去发现问题;不善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从而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8.
杜桂方 《成才之路》2014,(21):90-9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这一教育发展的潮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载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能力。教师具备传授知识、教导和解答问题的职责,所以,教师对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就懂得如何教导学生去培养创新能力,知道运用什么方法激励学生去创新。其次教师要时常更新高中生物教育知识,保证教育方法的创新,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第三是在课堂中教师应和学生多进行互动,缓解课堂枯燥气氛,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有乐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高中生物属于动手能力极强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动手操作,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要。然而,师范教育依然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夸大应试的作用、忽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师范学校创新教育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创新教育发展导向以及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任颖 《青海教育》2002,(11):30-3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这一理解,历史课作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就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那么,历史教学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一、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动机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历…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在于知识的不断创新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运用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江泽民主席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创新问题,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特点和规律,依据军队院校的教学特色,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三步教学法。 一、传授“动态知识”,目的是培养创新意识,使知识在人脑…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我们认为 ,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知识和创新的方法、技巧、策略的传授 ,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而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造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72):147-148
化学教学应该以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为教育思想,追求一种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化学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除了传授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品德思想,既抓学生的创新教育,又抓学生的品德教育,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学习化学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意识,而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体会到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源泉,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观也要实现相应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上来。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其内含是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解决好传授知识与创新教育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创新关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南教育》2013,(5):58-58
<正>"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学校是知识传授、创新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应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积极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不断的冲击.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就会为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兴趣能吸引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刘娜 《现代语文》2009,(6):92-92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行高素质教育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电工学课程中有许多实例,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