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还应有灵活多变的活动结构。构建语文教学结构的变化美,必须建立关于结构模式的辨证思想;必须重视教学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让每一堂课具有弹性和张驰度。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杨东平曾经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语文应是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其审美性。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同老教材的区别之一,在于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走出片面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而凸现其审美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找回那失落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学福 《教育艺术》2002,(10):49-50
常言说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如果把“美感教育”应用于语文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得到美的享受 ,就必然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呢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多选美文展现美许多人之所以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花钱到一些旅游圣地游览 ,就是因为那里的风景优美。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如果教材多选一些美文 ,同样会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像游览风景名胜那样去学习语文 ,也必然…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话告诉我们:美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美也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美,审美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材有许多美的因素。就中学语文课而言,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著名或优秀作家的名作,如寓言、童话、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这些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赞颂了美好的事物和劳动人民的崇高品…  相似文献   

5.
美:《说文》解释为"甘也,从羊从大"。美字的甲骨文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的头饰的形状,为象形字,人高举羊头或者牛头。美字描述的可能是戴着羊头面具或牛头面具的祭师正在跳舞,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美字宛如一羊头人在舞动。美,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较高追求。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语文作为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以其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一本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美的世界,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美文蕴含其中。语文老师有幸成为传播美的使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舞台,把语言文字诉诸于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和人,让美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首先,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通过语感教学,让学生从语言入手,整体感受,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融入美的境界,领略美…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虽然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借助于美的语言来表现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有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文章中美的因素,把审美教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在构建美、展现美的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在实用主义盛行的高中阶段往往被异化成枯燥无味、可有可无的学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构建语文课堂的美,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体现美学原则的教学艺术,给人美的享受。马克思指出:“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教学过程反映了师生的创造性劳动,以充分发挥人的各种本质力量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开讲美、板书美、和谐美、朗读美、提问美等教学美活动,给学生以多种美的感受,使他们聪明睿智、心灵高尚。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做到教学美。  相似文献   

11.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是追求美的过程。我们要创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美不胜收的语文世界里遨游,欣赏学习  相似文献   

12.
冯克军 《陕西教育》2005,(12):28-28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语文的美。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其实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羊,最后还去卖钱……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相似文献   

13.
和谐者,配合适当、协调之谓也。它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适当、协调的配合。加之它所使用的教材有百分之七十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灸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极富美学价值,这就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尤其需要讲究教学艺术的“和谐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文艺术形象的动情入理的完整分析、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序的多样统一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由教学内容的节奏决定的。任何一篇好的课文都有它内在的逻辑性,讲究结构,富有优美的节奏感。《小英雄雨来》一课,开头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节奏是明快的、平静的;中间写雨来掩护交通员,与日本鬼子斗争,敌人气急败坏要杀害雨来,大家听到枪声,顿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节奏是紧密的,悲愤的;最后写雨来并未死,而是趁敌人没注意,跳进河里逃出来了,节奏是欢快的,兴奋的。正是这种审美心理感应的起伏张弛  相似文献   

16.
胡乾秀 《四川教育》2010,(10):45-45
基于审美教育在育人成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与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悟中体验美、创造中获取美,进一步增强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结构美●夏太富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谈到大观园的结构时说:“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  相似文献   

18.
赵志英 《语文天地》2013,(20):72-73
叶圣陶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究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些审美体验呢?  相似文献   

19.
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不仅在书写、表情达意上具有民族特色之美,而且对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美和科学文化修养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音乐美语文教学中的音乐美,集中体现在朗读教学和语言描写技巧之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在描写琵琶女演奏乐曲时,形象、生动、传神,一直被后人推为典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乐曲的粗重、轻细、清脆、圆润表现出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