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2月7日至9日,香港树仁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在香港举办“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少量来自海外的3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以中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播学与世界对话──“面向21世纪的传播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潇湘1996年8月14日,北京骤雨初歇。来自世界6个国家的102名学者荟集北京大学,从不同方向,运用不同方法就传播与文化的问题,各抒襟抱,展开了一场国际性的学术对话。会议的讨论主要...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叶蕾  祁林 《新闻界》2007,(3):10-11
2007年5月19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上,新闻学著名学者方汉奇、丁淦林等人做了主题发言,对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新闻史研究的思维转变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各分会场的代表就当前新闻传播学的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发起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华中师大逸夫苑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交流和讨论.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90余篇学术论文。限干篇幅,这里仅就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动力和阻力,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以及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等几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如何界定社会转型?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代表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代表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将社会转型看作是文化转型,指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2012年12月21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食品安全与商务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中增进了企业商务传播业界的国际性交流,也为“商务传播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贵的国际交流空间;不仅在商务传播的实务领域开展了案例研讨,还在商务传播的理论建设上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7.
跨入新世纪,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媒体的机制创新,在中国加入WTO已有一年的背景下,已是厚积薄发,硕果累累,当然同时也显得更加紧迫。2002年11月5日,来自海内外近百名新闻传播专家学者相聚在暨南大学,参加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本次大会由暨南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同时得到了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集团的大力支持。这次为期两天的大会采用了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种方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南方日报总编杨兴锋作了“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8.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9.
姬德强 《现代传播》2013,35(1):137-138
从21世纪初开始,国际政治、学术和舆论界就开始形成一种共识——全球权力正在发生结构性转移。始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近来的欧债危机都为这一话语提供了支持。在这一权力的全球转移过程中,作为当前世界结构形成和变迁之核心要素的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聚焦于这一主题,由中国传媒大学  相似文献   

10.
郭镇之 《现代传播》2002,(3):122-123
由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13日、 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以“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为研讨的中心 ,目的是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 ,促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并推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建设。通过研讨会 ,也希望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能与国际传播学研究“接轨”的途径和方法 ,将中国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研究推向世界。一、强大的与会学者阵容在研究国际传播方…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事业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近年来,亚洲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经历了举世瞩目、惊心动魄的变化,而未来新的变革将有助于亚洲成为全球最富发展活力的地区。置身其中的新闻传播事业,在报道和自我调适社会...  相似文献   

12.
12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泛媒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传播学与认知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认知神经科学和传播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拓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视野,提升传播学科研究的整体力量,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1月28日-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ICCC(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文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领导,以及60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实践家和15位青年学者出席研讨会,组织参加了两场大会.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0月20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和体育部承办的"体育传播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围绕传播学与体育传播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体育传播研究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甚少,与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情况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究步伐,促进我国体育传播研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卓有成效的传播学界盛会1999年10月15日,由北京广播学院中加信息传播研究中心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和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面向ZI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旨在交流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走向,加强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推进我国传播学研究和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这次会议的主题为“面向周世纪的传播学研究”,研讨范围包括: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当前热点和发展走向,以及美加传播学研究的回顾、理论流派与前沿课题等。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4月 1 3日至 1 4日 ,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隆重举行。在两天的研讨会中 ,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比利时、芬兰、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 1 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以及中国大陆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演讲和深入探讨。本次研讨会的八个主题分别是“国际化与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与经济、产业”、“国际关系与国际新闻”、“国际影视交流”、“全球化与冲突、竞争”、“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与传播”和“全球传播与中华文化”等。这…  相似文献   

17.
18.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传播问题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仙 《新闻界》2009,(1):15-17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问题,主要从传播技术、传播业务、传播信息量、传播内容、传播资源、传播形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承办的"全国新闻传播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在会上致辞,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主题研讨.  相似文献   

20.
孟建  梁婷婷 《现代传播》2004,(4):103-104
20 0 4年 5月 2 9日~ 30日 ,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MichaelAherns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沪项目办公室负责人StenfenFriedrich博士 ,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美国罗得岛大学教授马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等参加了开幕式 ,并致辞。此次由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ResearchCenterforVisualCultureofFudanuniversitiy ,缩略 :RCVC ,是2 0 0 2年 6月经由复旦大学正式批准成立的校级学术研究中心 ,中心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和德国阿登纳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