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27-31
人际对待的原则大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归纳和理解:理性原则和道德原则。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只能是否定性的规定,只能规定人不是动物;有理性能力的人既能为善又能作恶,理性是一个中性词,人是否能得到尊重还要依据道德原则来评价。一个健全的社会必定包含人们精神的健全,其中包括了对无理性能力者的道德关怀。正义所依据的是对等的理性原则,仁爱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区分为对等的和单向的,对待无理性能力者只能依据单向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2.
道德思维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形式。“人我类同”是其结构模式:“情理交融是其理性特征”;知行合一是其价值把握方式。揭示道德思维的特殊性,是完善道德内部的调适机制、激发人们的道德需求、促进个人道德人格完善和社会道德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是人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真知。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崇拜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在其人生哲学著作《论灵魂》中指出,理性是人类的本性,理性的沉思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幸福;康德认为,感性、知性、理性构成人的认识能力的三个环节,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黑格尔则认为,理性是具体的、辩证的思维。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理性是人的一种主体意志和道德力量。从古到今的哲学家、教育家都把理性精神看成是人生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内核与底蕴的重…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必然产生和伴随着各种心理现象如思维、情绪、情感、意志等,那么情感在道德生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文章通观人类道德思想史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或纯粹肯定理性而排斥情感,或纯粹肯定情感而排斥理性,都是偏颇的.只有正确认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才有助于我们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理性运作,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但这两种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在理性的运行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法律和道德分属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法律的思维是经验式的,道德思维则是超越现实的思辨。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同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7.
周禹 《云南教育》2001,(6):33-3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不能发散的思维是不可能创新的,因此,发散思维不仅是学生时代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还是一个人事业成就和发明创造的“加速器”。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种方法或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出发,产生另一种或多种想法 (或联想 )的思维方式。它既表现出人的思维“能动性”的本质,也表现了人的思维的发展性、变革性和创新性。它促使人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探索和创新。   发散思维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悖论属性的思考——从逻辑的观点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悖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逻辑悖论是指其由以导出的背景知识都是日常进行合理思维的理性主体普遍承认的公共知识或预设,均可通过现代逻辑语形学、逻辑语义学和逻辑语用学的研究使之得到严格的形式塑述与刻画,其推导过程可达到无懈可击的逻辑严格性的悖论。广义逻辑悖论是人们把导致狭义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的视域由日常合理思维领域拓展到哲学思维等其他领域而发现的悖论。道德悖论是人们在道德思维领域发现的一种广义的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9.
理性是一个充满着多重意义的概念,有合逻辑、合规律、合事实的理性;有效率原则的工具理性;有合功利意义上的理性;有手段与目的一致的合目的的理性,有博弈均衡下的理性;有遵守道德或社会规范的理性,等等。但这些不同层面上的理性意义都有其局限,如果把某一特定层面的理性不适当的放大,并作为理性的标准,就会脱离人的现实活动。现实的人的理性是一种动态平衡的适度理性,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辩证的理性。人们采取哪一种理性方式,依赖于特定时空条件、范围和情景,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博弈是一个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但由于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竹理性驱使,个人理性往往导致了集体非理性;而基于道德的合作博弈是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教育可以在人类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层面上展开合作道德的教育,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同时还应对博弈论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思考,运用该理论还要突破该理论带来的思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看道德及其建设张其学一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有一个假设前提:人是理性的、利己的经济人。经济人在进行活动时受着个人利益的驱使,他要满足的是自己的功利欲求,个人奋斗和自由竞争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样,市场经济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  相似文献   

12.
感性和理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方式。实际生活中,二者多是重叠、交叉、混合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但经过长时间的认识实践,不同的认识方式会给人留下某种属于经验的(受益)或教训的(受损)深刻印痕,于是便会逐渐形成一个人认识方式的基本风格:或偏于感性,或偏于理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14.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按一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爱憎、喜厌、荣辱、美丑等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或外部标志,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领域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对道德思维内在规律的特点和正确把握之上,  相似文献   

16.
传统实体化的目的论很难脱离神学的窠臼,康德把自然目的论变成了一条具有调节性作用的思维原则。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这条原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生活中,博弈是普遍存在的,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等直到日常生活,任何一个人,不论主观上是否自觉意识到,客观上都是一个博弈参与者。人们在参与博弈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即理性博弈思维方式和非理性博弈思维方式。不同的博弈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博弈后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道德思维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做出判断、进行评价的思维活动。在实际生活中 ,道德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就是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规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艺术 ,观察、分析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问题 ,调节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就道德…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需要的含义及本质 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它表现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和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义务和责任,并能够在履行这种义务和责任时感到愉快、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20.
任何道德,要实现它协调人们利益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它就必须掌握社会中的人。任何人,要成为道德的主人或达到道德上的自觉,他就必须掌握社会中的道德,那么,道德凭借什么去掌握人,人又根据什么去掌握道德呢?本文提出“道德信誉”一词。我认为,道德就是凭借它的信誉去掌握人。而人也正是根据道德的信誉去掌握道德。道德信誉就是一种道德凭借其内在根据及外在手段的作用所赢得的在社会中的地位。道德信誉促使道德深入人心,被人们认可、接受、笃信、执行。同样,一种道德一旦失去信誉,则必然被人们抛弃。社会现实往往是一个多种道德(体系、思潮、观念等)并存的局面:有同一社会中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