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晶 《科教文汇》2009,(9):223-223
曼斯菲尔德的许多作品人物都涉及到身份确认问题。这些人物的身份复杂又多元,并不能笼统地用“她们是谁”来给身份下定义。一些人物,比如《序曲》和《在海边》中的玻丽尔和《已故上校的女儿》中的康斯坦蒂感到自己就是在扮演这某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是自己创造出的一个“假我”。本文将通过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的这些代表人物来探寻人物身份的多层次性。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解读这些人物为了符合对她们的社会预设形象所展现出来的“另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2.
嫦娥的神话和《失乐园》中夏娃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文化视角。在文化身份归属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女性角色有着相同的文化母题,表现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本文从这两方面,强调在父权制社会主导下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苦苦挣扎,用"堕落"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女性人物的文学地位是通过她们犯错,即以男性的观点,犯下原罪来得到彰显的。女性的"叛逆"精神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3.
饶巾琦 《科教文汇》2009,(21):247-247
嫦娥的神话和《失乐园》中夏娃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叙述模式和文化视角。在文化身份归属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女性角色有着相同的文化母题,表现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本文从这两方面。强调在父权制社会主导下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苦苦挣扎,用“堕落”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女性人物的文学地位是通过她们犯错,即以男性的观点,犯下原罪来得到彰显的。女性的“叛逆”精神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4.
沈巍 《世界发明》2007,(7):73-74
"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可以让很多人愿意再去读《红楼梦》,甚至愿意调动自己的经验,愿意调动自己的记忆,来讨论这些演员是不是更像《红楼梦》的角色,其实所有这些调动过程,本身就是对红楼文化的一个推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在1960年好莱坞最卖座的影片《伟大的骗子》中,主人公托尼·科提斯有几十个假身份,骗倒了无数人。其实所有这些故事都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人物——冒充大师德马拉。德马拉成功冒充过好几个人的身份,也自己伪造过身份,但凡是了解德马拉人生经历的人,都对他充满了同情和欣赏,没有丝毫的厌恶和排斥。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正婚礼上进行的"六礼"等仪式及"女主内"伦理观念对传统的女性角色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体现了妇女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妇德教育使女性扮演顺从的角色,制度也在强化着男尊女卑思想。这些都可以从儒家十三经中的《诗经》和《仪礼》里看出。《诗经》中的弃妇诗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让女性逐步失去了独立人格,凸显了传统妇女身份的卑下。《仪礼·士昏礼》和《诗经》弃妇诗体现了传统妇女地位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7.
吴倩 《百科知识》2021,(15):24-25
山若内子被认为是美国戏剧文坛中亚裔美籍女性书写的先驱.她的作品以日裔女性人物为中心,描述了她们随夫赴美后苦不堪言的生活及孤苦的精神世界.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诸如《灵魂要起舞》《12-1-A》《音乐课》《母亲教给我的歌》等优秀的戏剧作品.在《灵魂要起舞》中,山若内子记录了这些日裔女性身处异国他乡,在男性中心主义权威社会中的生存境况.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在其《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中,认为男性声音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他们的写作中,女性的形象被固化为"天使"或"妖妇"."天使"将女性推崇为"温柔、美丽、顺从、贞洁、无私、无知的天使形象";反之"妖妇"则是将女性贬化为"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形象".事实上,这两种形象都体现出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歪曲解读和贬抑.此外,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了"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这里的"钱"和"房子"都是对经济独立的隐喻,女性只有在经济上实现独立并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才能获得从事写作的独立空间.剧中,花和惠美子象征着生活在父权制权威下的"天使"和"妖妇",但她们都无法实现经济独立,这也成为她们摆脱男性中心主义控制的首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正读过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很有感触。《鼠疫》也读完了。一座城市的一场鼠疫。作者叙述定位,进入到了小说中的叙述者医生贝尔纳·里厄的角色中去了——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当然,通过阅读发现,其实作者也进入了另外一个角色——检察官的儿子让·塔鲁中。在他们两人的思想中,作者也时不时地掺杂了自己的很多想法。这些杂七杂八的想法,或者说寄寓了某种哲思或者人类学意义的思想,其实是希望小说《鼠疫》可以在读者那里获得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赋予小说更加广阔的意义,让小说长出"泛意"的隐形翅膀。  相似文献   

9.
试图从韵文这一新的角度,对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一点新的看法,一方面有关唐僧的韵文为这一人物的人性化特征提供了一个佐证,另一方面这些韵文又凸显出唐僧身上浓厚的文人气息,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又与《西游记》的作者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志玉 《科教文汇》2009,(6):233-233
试图从韵文这一新的角度,对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唐僧这一人物形象提出一点新的看法,一方面有关唐僧的韵文为这一人物的人性化特征提供了一个佐证,另一方面这些韵文又凸显出唐僧身上浓厚的文人气息,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又与《西游记》的作者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侯飞 《科教文汇》2010,(34):85-85,99
细读拉希莉的作品,不难发现她笔下有这样一群惶恐不安的孩子,虽不是作品着墨最多的中心人物,犹如他们的身份一样属于游离于中心之外的边缘,然而正是这些非笔墨重心的"小"人物给成人世界发出了奇异而引人注意的声音。陌生异质的世界里,他们谨小慎微、惶恐不安、语出惊人,他们孩童的天真与本性发生着特殊的嬗变,具有超越年龄的模糊的"成人意识",他们凭借那充满爱的无价童心、纯心竟然扮演着保护者、宽容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本文以拉希莉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个短篇:《森太太》、《年终岁末》和《性感》为例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极为热闹的历史演义小说,作者在这样一部"热闹"之极的小说中,塑造这样一批尚"虚静"、与世无争、看似与时相悖的道家人物,这些人物可不可以删掉呢?我觉得这并非闲笔,这些仙风道骨的"妙人"乃是整个三国中的统帅人物,是叙述行文的核心,是整部书的肯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翻转课堂逐步在国内兴起,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视角重新看待翻转课堂下的师生角色,分别从角色身份与角色扮演、角色互动与角色冲突三个方面阐述师生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均是角色的集合体,在翻转课堂内扮演了多重的角色,其角色扮演符合其角色身份,本文则对这些角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角色的"光环"下进行着必要的角色互动来维持翻转课堂的进行,而在这个过程中,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分为个体内部角色冲突与个体间角色冲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只有师生间进行了优质的互动,并且及时有效地处理了冲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从写作之初直到近期,始终是以农民的身份、民间的立场作为自己写作的出发点,坚定、执着地书写着乡村的隐秘变化.不夸张地说,在乡土写作的历史中,贾平凹显然是当代写作不可跨越的一个"标高".从贾平凹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如《商州初录》《腊月·正月》《小月前本》等,到《浮躁》《高老庄》等大量的文本中都呈现着作者对乡土的灵魂和精神坐标的质朴追手.看得出来,乡土和作者早已融为一体.即使在写都市生活的篇幅中也都渗透着深重的乡土的情结.这些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种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其一是启蒙话语,致力于重铸国民的灵魂,其二是生存论话语,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境遇,最后是现代性的反思话语.①"本文时贾平凹的两篇代表作《废都》和《秦腔》为例,来展现贾平凹作品对乡土情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正国产电视剧《柒个我》中张一山饰演的角色因具有性格迥异、反差极大的七重人格,受到观众热议。生活中真的存在多重人格的人吗?什么是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的主要表现就是一个人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人格,并通过频繁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称之为"癔症性身份识  相似文献   

16.
创业导向是表征在位企业创业强度的重要指标。利用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以成立6年内的东部地区私营企业为样本,整合社会身份和角色身份理论,探究企业创业导向的提升路径。考虑到社会身份与角色身份类型多样且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企业家社会身份与角色身份类型的匹配关系进行构型研究。研究发现:开发者角色身份是企业获得高水平创业导向的必要条件;具有相同社会动机的企业家对企业创业导向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差异体现在核心角色身份的存在与否上;通过机会识别、开发来满足利他性社会动机的身份构型,能为社会创业者的动机提供新的解释。从个体身份视角探究企业家"社会动机+行为选择"机制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丰富了创业导向的前因研究,拓展了社会身份理论与角色身份理论在公司创业领域的应用,并为结合两类身份理论解释感兴趣现象的可行性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7.
惜夜 《科学生活》2010,(3):58-61
你是一个自信的女人吗?怎样才能确信自己是一个自信的女人?正如商界女性联合会的前任主席斯坦莉·菲尔普斯所写的那样:"看上去像个自信的女人要比觉得自己是个自信的女人做起来容易得多。"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女性看上去果敢自信,但实际上却并不自信。她们接受了专家、配偶、朋友或社会普遍认同的风格和行为方式,她们为这些变化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而最终她们仍缺乏真正深层的转变。实际上,最难的也许只是下决心去改变。  相似文献   

18.
吴宏梅 《科教文汇》2008,(7):155-155
《儒林外史》中的写人技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成功的人物塑造是这部讽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从人物的出场、人物群像的刻画与单独刻画相结合以及从修辞看人物刻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在欧洲生活的美国人,通过这些人物在他者文化中的人生、爱情、婚姻的抉择,表现他们在欧美文化融合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他的成名作《一位女士画像》(ThePortraitofaLady)中的伊莎贝尔(IsabelArcher)就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探寻者。本文将透过伊莎贝尔在异己文化中的爱情和婚姻选择,剖析她在文化融合中建构的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李军 《金秋科苑》2010,(20):117-117
巴金的思想被研究者确定一共有三大主潮: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可以说,他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是通过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来体现的。巴金早期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很多人更看重他的代表作《家》。但是从《爱情三部曲》中《电》的分析中,虽然有一定争议,但是我们都不能否认,从小说思想主题来看,巴金仍对无政府主义情有独钟,原因主要在于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从小就有的反抗思想。巴金在这一类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期望和理想。简单的人物角色,都凝聚了作家的创作感情。虽然无政府主义思想只有在空想的精神文化领域才是其家园,但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从来都不要抹去它的存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