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载洲 《百科知识》2022,(33):13-14+20
<正>根据现存的资料来看,没有任何一部诗歌总集早于《诗经》,它产生于商周之交,到春秋中叶或稍后约五六百年漫长的时代。从已经考证过的《诗经》诸诗的作者来看,也能佐证这一观点。如《诗经》大雅篇的《文王》,这是一首政治诗,为周公旦所作。按照这种观点,该诗成诗于西周。另一方面,从内容上来看,《诗经》诸诗的内容也反映了从商到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也大量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这些证据都能大致证明《诗经》一书的成书时间。  相似文献   

2.
正婚礼上进行的"六礼"等仪式及"女主内"伦理观念对传统的女性角色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体现了妇女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妇德教育使女性扮演顺从的角色,制度也在强化着男尊女卑思想。这些都可以从儒家十三经中的《诗经》和《仪礼》里看出。《诗经》中的弃妇诗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地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让女性逐步失去了独立人格,凸显了传统妇女身份的卑下。《仪礼·士昏礼》和《诗经》弃妇诗体现了传统妇女地位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提到“鸳鸯”.我们总会想到情侣或夫妇。然而,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被比作兄弟的。 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到:“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  相似文献   

4.
<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小雅》第一篇《鹿鸣》中的句子。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名字取自《鹿鸣》的屠呦呦也对青蒿的研究情有独钟,并成功发现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看来,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似乎旱已"预言"了这一切,成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真正的预言帝。小虫引起致使疾病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近2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疟疾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5.
刘奇  徐小可 《知识窗》2012,(7X):39-40
<正>《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去鉴赏古代诗歌:一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二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体,也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孔子以"思无邪"概括《诗经》,显示《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饱含着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最温柔、最敦厚的情感。我国古代诗大部分是抒情  相似文献   

6.
<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小雅·鹤鸣》。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  相似文献   

7.
《日月》是《诗经·邶风》乃至《诗经》的一个很独特的篇章,它不仅情感深挚,且与绝大多数未知作者的诗歌不同,它的作者几无异议,基本上可以确定为卫庄公之夫人庄姜。由此,这首诗歌有了固定的背景.固定的诗境氛围。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这首写作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正丹顶鹤打扮清秀、舞姿优美、风神秀爽、雅致天成,而且鸣声格外高昂嘹亮、音调和谐、意境优美。"丹砂结顶煜有辉,咳唾璀错生珠玑。"在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眼中,丹顶鹤的鸣唱可以跟它赖以成名的丹顶媲美。戛然长鸣九霄闻《诗经·小雅·鹤鸣》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丹顶鹤鸣叫声的传播力、穿透  相似文献   

9.
杨红珍 《百科知识》2022,(28):36-44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民间及王廷贵族中传唱的诗歌,共311首。在这些诗歌中,涉及昆虫描写的诗歌共有19篇,其中,“风”诗8篇,“雅”诗10篇,“颂”诗1篇。在这些篇章中,除了两篇是借助昆虫的生活习性来描写时令转换之外,其余的都是借助昆虫表达一种情感,比如,思念、凄苦、劝诫、讽刺、斥责、欣赏、美好愿望等。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诗经·周颂·小毖》  相似文献   

10.
漫谈地震     
2006年7月28日,是我国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唐山地震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倒塌民房530万间,在震区及周围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沙冒水,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及采空区坍塌等。一夜之间,使这个工业重镇化为一片废墟,灾情之大举世罕见。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有4000多年,有关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第八章,是我国人民对地震现象的最早描述。诗中形容地震…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诗经·豳风·狼跋》一诗诗意诗旨进行了重新解读,明确其为赞美"公孙"身处进退受阻之境犹能仪度从容德音不瑕之作,文章还对周公见疑之史实进行了考辨,将诗意与周公见疑之事相对照,从而考定《狼跋》即为赞美周公身处见疑之境犹能从容应对德音不瑕之诗。  相似文献   

1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读《诗经》好处很多,最不济也可以多认识些动植物的名字。 然而,动植物名称因时、因地而异。《诗经》是西周到春秋的作品,要认识两三千年前的动植物名称谈何容易!以《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来说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到底是什么鸟?  相似文献   

13.
石钟山之谜     
<正>“湖水青青江水黄,人言此水号鸳鸯。钟声忽起波间石,清越偏宜秋夜长。”这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所写的一首诗《泊舟石钟山下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边是清澈的湖水,另一边却是浑浊发黄的江水,江湖两色,清浊分明。忽然,从水波之间的石头里传来阵阵钟声,悠扬动听,恰似一首古曲《秋夜长》。诗中描绘的江湖两色、阵阵钟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实中真有这样的奇景吗?如果有,这一景观又会发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马倩 《科教文汇》2008,(23):227-227
《诗经》中的意象,绝大多数都是零散的,不能成为独立审美对象。这些意象对后世的影响也必然不成片断。只有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能产生诗的意境。《泰风·蒹葭》艺术技巧成熟、圆融,是《国风》乃至《诗经》中唯一具有完整、统一意象群的作品,可以上升到意境和风格的高度。它是中国第一篇成熟的抒情作品。它的艺术手法连同诗中那些意象及由此形成的幽远意境已经成为古典美的代名词,至今,并将长久地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意象,绝大多数都是零散的,不能成为独立审美对象。这些意象对后世的影响也必然不成片断。只有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能产生诗的意境。《秦风·蒹葭》艺术技巧成熟、圆融,是《国风》乃至《诗经》中唯一具有完整、统一意象群的作品,可以上升到意境和风格的高度。它是中国第一篇成熟的抒情作品。它的艺术手法连同诗中那些意象及由此形成的幽远意境已经成为古典美的代名词,至今,并将长久地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正《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300多篇诗歌。不仅如此,《诗经》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植物辞典,在一赋一比、一比一兴中穿插了诸多香草花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桃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有许多记忆力惊人的事例。如《汉书·张安世传》中曾记载,西汉丞相张安世的记忆力特别强。黄帝到河东巡视,遗失了三匣子书,张安世凭记忆把书的内容全写了出来。后来三匣子书被找回,相互校对,证明张安世记得一字不差。郭沫若在二十岁前,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背出来;茅盾能背诵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职员友奇英哲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0000位……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苏轼、陆游、辛弃疾,中国的诗词创作历千百年而不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不读诗,不可不了解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