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天空里,闪耀着许多璀璨的星星,清朝袁枚的《黄生借书说》就是其中的一颗。这篇文章被许多人认为是“说”中的名篇,“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更是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
在乡下工作的妹妹常出差,没时间管教儿子,于是她将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进城来读书,请我这个有点儿"文墨"的舅舅代为教育。  相似文献   

3.
儿子喜欢买书。从四五岁时起,每每周末闲暇,他会主动提出“到书店转转”。这一转得有人陪——小时是不敢放单飞,上学后则是要帮他把关。要是没人拦着,儿子觉得那些书本本都好,都应该买回家去。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有这么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语暗藏万千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想到的却是人性。此语中窥人。可见一斑。友人家里藏书甚丰却常向我借书,我不解便问他原因,他说我的书比他家里的好。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家中本有《儒林外史》一本,闲时翻看,  相似文献   

5.
王继坤 《现代语文》2003,(11):18-18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黄生借书说》的解读和对借书的再阐释,也可以说是它的现代版。本文是较为典型的就事论理的文章。作者从讲一个历史小故事入题,在叙述过这个“颇有意思”的小故事后,立即转入对这个小故事包含着的“意思”进行解读,借清代人袁枚的感叹,把所要论的理,摆在了读者的面前。全文议论逻辑严谨、周密,该说的说到了,读者容易生疑的谈到了,但通篇又是在聊家常,让你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6.
读了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夏麟勋同志的《中学古文词义质疑二例》,获非浅益。但对作者“书非借不能读”的“能”认为是“宁”的通假,是愿、肯的意思,‘不能’是不愿去做的观点不敢苟同。因为在古汉语中“能”虽可通“宁”,但通“宁”后并非“愿”“肯”主义,而是“岂”义。这一点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早已指出,云:“能与宁一声之转,义相通。《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巽与之言,能无说乎?能无,谓宁无也。……凡此类能,义皆‘宁’也,‘讵’也。”可见“能”通“宁”是“讵”义,即“岂”义。而“岂”义在“书非借不能读”中是讲不通的。退一步说,即使“能”通“宁”有“宁可”“宁愿”之义,在此也不通。因“宁可”“宁愿”表选择,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宁信度,无自信也。”而在“书非借不能读”中却无表选择之义。何况“能”通“宁”并无“愿”义。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可见,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使读书为己所用,为习作所用。要写好作文,就要好好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  相似文献   

8.
读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最重要的教法之一。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对读做过肯定与推崇。三国时的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更是人所皆知。元人程端礼也曾把“读”比作“销铜”,意思是说只有把文章读好了,才能写出各种好文章。从这些描述中都可以看到“读”的重要。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学生读书来说,朝读课自然就很重要了。可是,有些朝读课却很糟糕,简直是"糟读"。一、"糟读"现象:1.学生读书的声音低沉,把朝读课当做阅读课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益处多多,无需多言。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文化修养,不能不多读书、读好书,当然前提是先要会“读”书。  相似文献   

11.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机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舆论看来,这个规划的最大亮点就是打通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瓶颈",让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甚至可以中职、专科、  相似文献   

12.
若被学弟学妹问起如何写好作文,我可怎能说得好。唯一的一点儿心得,恐怕就是多读书吧。关于读书态度,历来众说纷纭。从无定论。可归根到底,种种论断其实殊途同归,强调的都是要爱读书。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里,引述了一句极为通俗平易的话来感慨自己的九十载书香岁月——"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也曾感叹"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爱读书,不仅是为了高考作文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23日,第16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每年的这一天,更像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别忘了读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孙国琴 《教学随笔》2014,(10):20012+12
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能让学生塑造形象美,展示品质美,感受文字美,体悟情感美,领略写作美。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有利于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写作。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有些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教学的百病之源。”所以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真正做到“读”书。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读”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从诗词简短、精练、  相似文献   

16.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英语学科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以致在初中低年级使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了“学困生”群体——上了一学期的英语课,结果什么也没学会.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彻底反思:如何努力转化这个群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两极分化,提高班级整体英语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戴海荣 《学苑教育》2012,(16):28-2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丰富多彩起来,学生学习知识方便快捷了,老师组织教学也省时省力了。它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得”字,仅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得”字就先后出现了十四处,共有五种用法.笔者发现,“得”字在作品中出现的语境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意思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有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问我:"孩子每次到书店都买了很多书,可是,回到家里就放到书柜里了,根本不去读书,这是怎么回事?"我说:"您做对了,也做错了。"家长不解地问:"为什么啊?难道给孩子买书还有错吗?"我笑着说:"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但是,我们难以突破一个“瓶颈”——在品读文章时,如何能让学生反复的读,越读越有滋味,达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效果?当然教学的方法如同通往罗马的大道,不止一条,可是在众多的方法中,有一种经典的方法——变换情境,反复引读,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