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芳 《华章》2011,(29)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成因,阐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并着眼于“立足于构筑师生交流平台,建立长效机制”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途径,通过建立基于WITKEY技术的师生知识交流平台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思想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关心的人。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以诺丁斯“关心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了立足“关心理论”建立新型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课改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爱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师爱是学生普遍的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 ,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关键。师生双方的“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 ,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级面貌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艺术水平、教育方法、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一个班级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 :“师道尊严” ,所谓“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的思想权威 ,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 ,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 ,教…  相似文献   

5.
5月26~27日,台州市“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在天台县街头小学举行。会上,天台街头小学陈剑锋校长介绍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学校科研成果本土化推广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当今“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临海市大洋小学程誉技和椒江区实验二小郭恩平老师分别作了“教育科研伴我成长”的专题讲座。与会代表还就自己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经验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式评课。“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成果推广会在天台县举行@李哉平  相似文献   

6.
计敏 《教育现代化》2005,(3):115-115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要突破的重要课题。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师道尊严”式师生关系的根本变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教育思想.明确平等师生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理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现实意义.旗帜鲜明地要求确立平等师生关系的教育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独白”的地位。师生关系异化有其文化背景和知识论、认识论等根源。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师者“独白”的根基受到冲击,对话是师生关系从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的转变。新型师生关系在于拓展教育情境、传达师生“心声”,最终生成对话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新型师生关系是相对于传统师生关系而言的一种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教育结合为目标,以两种主体直接参与交流为实现手段,从而体现了一种以人际、教学、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关系体系。笔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就传统师生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合作关系。1.平等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首先,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上是平等的。传统师生关系中虽也强调“尊师爱生,和睦亲厚”,怎奈这种“爱”和“亲”都是在受…  相似文献   

9.
钟华 《现代企业教育》2010,(10):205-20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平等和谐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从其核心思想入手,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布伯倡导的“我-你”关系,并非传统教学中的“我-它”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的使命和职责。和谐社会由和谐发展的人组成,和谐发展的人由和谐教育产生,和谐教育由和谐的校园支撑。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一、以人本为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和谐教育”的构建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位教育工作者说:“师生间关系决定着学校面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要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每一位教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都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将其放在实施教改行为…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在学校同学、同事等诸多人际交往关系中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实现各项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师生都是知识的“转换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师生关系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师生双方是在“教”与“学”中相互交往沟通。“教”和“学”本应是融为一体的,但由于现行的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传统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体现为师生主客体二元对立、教师权威与中心、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本文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探讨“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和谐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生命意识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才能创造宽松的创新教育环境,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作为师生关系主导方面的教师,应为创建新型师生人际关系作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旧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中心论”的思想指导下,教师与学生表现为权威———顺从的关系,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人格尊严,甚至无意识地践踏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降低了学生理智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新型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因此:新型师生关系是人格平等的关系教育活动本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实现教育的目的。既然教师与学生之间靠“对话”来实现教育目的。而“对话”是以人与人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多媒体的普及应用,“互联网+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线上教学方式的开展不仅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校内师生的相处模式和关系带来了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了解师生关系的发展动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十分重要。“互联网+教育”的普及使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发生了改变,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出现突破了课堂面对面授课的限制和教师课堂主角的传统理念,使师生间的沟通互动渠道更多元、教学交流方式更灵活,为探索新型师生关系注入新活力,也是构建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格局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师生关系的缺失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文化下的传统教育观念难以维系现代师生间彼此的关系,师生关系面临着重构。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合作探究、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是在对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反思中创造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范式。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师生关系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即由“师道尊严”的关系转化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我在班土任工作中努力探究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管理、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8.
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我-你”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应以游戏精神为前提,以游戏精神重建师生关系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在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前提下,超越教育的功利性,崇尚教学自由,提升美育,才能使教育充满终极关怀,才能使师生共创审美人生,从而还教育一个本真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关系。21世纪的教育应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我们化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来构建呢?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新型班集体及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