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对内江市中学生学业压力的调查,了解中学生学业压力的年级和性别特征,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采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问卷》对353名内江市中学生进行测查.发现中学生学业压力处于中上水平,城乡中学生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期望压力差异显著;初一到高二学生的学业压力水平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高二在6个年级中压力水平最高;高二学生与初一、初二、初三、高三学生的年级差异显著.中学生学业压力处于中上水平,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法研究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特点。结果发现:多数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处于中等程度,压力很大者和很小者只是极少数;高、中、低不同学习等级的中学生,学业压力依次递减;城市与年级、城市与性别对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有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选取1997~2020年间采用王极盛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压力感量表的研究报告,分析我国183165名中学生及其亚群体学习压力变化的年代性特点。结果显示:(1)23年间中学生学习压力总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中学生学习压力不存在显著的学段、性别差异,不同学段和性别中学生学习压力变化不具年代性特征;(3)中学生学习压力总体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但局部上华东—西北地区中学生(t=-2.447,p=0.016<0.05)、西北—西南地区中学男生(t=2.091,p=0.049<0.05)的学习压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华东地区中学男生和女生的学习压力呈现年代性变化,23年间华东地区中学男生和女生学习压力的变化量达0.54和0.57。  相似文献   

4.
江雪华 《教育导刊》2014,(11):23-25
检验应对方式作为第三方变量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20名中学生进行测评,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研究学习压力、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任务要求压力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学习倦怠14.1%的变异量(p〈0.001),指向情绪应对进入回归方程,新增解释量为3.4%(p〈0.01),自我发展压力×指向情绪应对、竞争压力×指向问题应对的回归系数在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达到显著水平(p〈0.001,p〈0.05),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为5.9%(p〈0.001),表明指向情绪应对方式在自我发展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指向问题应对方式在竞争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79-181
采用问卷法研究男女中学生在班级环境、学业压力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男女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压力对学习适应性的预测作用都显著。男生的学习负担对学习适应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女生的学业压力对学习适应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6.
程利娜  马春龙 《教育教学论坛》2012,(S5):178-180,175
采用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问卷,对初一至高三30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汉中市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来源以及影响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主要来源于生活环境、学习、恋爱关系等;性别、学生来源地对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不大,而各年级在生活压力事件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学习压力与乐观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湖南省两所农村中学的999名留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学习压力对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中,乐观既是调节变量,也是中介变量,可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乐观应对压力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把压力变为动力的信心;通过学习小组的设立,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初中生社会支持、生活压力事件、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探讨初中生社会支持、生活压力事件的不同水平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广州市白云区三所初中三个年级共1600名学生,以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社会支持评定表(SSRS)和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LEC)为研究工具,对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接近中等倦怠水平,社会支持、生活压力事件的得分都比较居中;②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呈负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学习倦怠的各维度及总体上都存在显著差异;③学习倦怠与生活压力事件呈正显著相关,生活压力事件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初中生在学习倦怠的各维度(除了低成就感外)及学习倦怠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事件越多、社会支持越低,其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学生学习压力的七方面影响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学业、人际、体貌、认知观念)和四方面的身心反应状况(身体、情绪、认知、行为倾向)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发现当前40%的中学生依然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X2检验表明,在以上影响因素和身心反应状况的某些因子上,中学生学习压力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表对289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负相关,学习压力大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学生的希望特质,学业压力学业成绩的影响。以532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中学生学业压力量表和学业成绩,用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探讨希望特质和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学生的希望水平、动力思维、路径思维均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期望压力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结论:希望特质是调节中学生学业压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希望特质及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学毕业班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挑战,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其结果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直接危 害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想办法提升毕业班学生的压力 阈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中的抗压能力。本 文就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毕业班学生的压力阈值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压力源调查及压力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法对芜湖市三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压力源调查,采用相关分析与差异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及是否学生干部在总压力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学习压力、环境压力、身心压力、经济压力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显著,学习压力是大学生面临的首要压力,家庭压力、自我认知压力、专业发展压力是大学生面临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压力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中学生学习焦虑及影响其产生的重要因素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实或预期的对自己自尊心和价值感构成威胁的特定学习结果担忧的情绪反应,对学习成就有消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和学业压力增加,学习焦虑已经成为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反应,许多学生对学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学习焦虑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修订后的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徐嘉骏等编制),对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812名初中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1.初中生普遍体验到较大的学习压力;2.男生比女生体验更多的父母期望压力、教师希冀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女生的自我要求压力体验显著强于男生;3.九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体验更为强烈的父母期望压力、教师希冀压力、自我要求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结论:需积极关注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缓解措施与策略,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84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来探讨不同学业压力情境下,中学生的应对策略是否存在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在应对正负两类性质压力时都倾向于采用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在不同性质的压力情境下中学生的应对策略存在人口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中学生学业压力源量表》对上饶市中学生进行调查与实验研究,通过八周有计划的排球运动对肥胖高中生进行体育干预的相关研究,以分析肥胖中学生与正常体重中学生在学业压力上的差异,探讨有规律、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对学业压力状况改善的影响,为改善肥胖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花季悲歌     
吴铭 《家教指南》2005,(10):25-27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最新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17.45,为自杀做过自杀计划的学生占4.9%:导致中学生轻生的前两位原因分别为学习压力、个人情感问题,家庭不和位居第三。  相似文献   

19.
秦静 《班主任之友》2007,(12):24-25
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有学习压力小、实践机会多、约束性弱等特点。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教育,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压力管理对策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74名大学生进行压力状况调查,分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等维度压力源对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是目前大学生感到的最大压力来源;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对压力源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三年级是四个年级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年级。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的压力管理对策化解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