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讯化方向是在本世纪民族发展过程中反复被证明的命题。其在新时代的内涵为:破“恶声”论,创新求变,是中国现代化革新的精神路向;强调“立人”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生成变革的基本立足点,人格魅力和化品格,是新时代民族化的前进方向与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带动了当代中国论的转型,由于研究同样身处转型过程而使研究带有了处身性特征。处于知识困境中的转型论所处身的写作状态赋予“论”二字以新的内涵,因此使转型期论研究在学科新建、思想立场、关注对象等方面发生变化。促进转型论发展可能的方向之一是使它再次自觉承担起塑造民族精神的职责,在化全球化中为无法同化的信仰价值层面提供新的容身之所。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化”是近年来大家共同关注、研讨的一个热点课题。虽然大家对化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与观点.但大多把化建设的构成分为“物质化”、“制度化”、“精神化”和“行为化”四个层面。由于“制度化”和“物质化”具有“物化性、外显性、操作性”等特点,所以目前这两方面的建设速度较快、成效显;但在“精神化”和“行为化”这两方面,因其具有“人性、内在性、积淀性”等特征.相对而言建设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之重视不够,所以成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文化精神,是某种文化创造过程中基本的整合的价值系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谐的纽带,是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特殊风格。“人人成功”理念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在人力资源整合、大学精神构建及先进文化凝练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统领的作用。作为文化精神的“人人成功”理念,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提供一个科学的价值坐标,并为文化“化人”的终极目标提供指向。  相似文献   

5.
艺创作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相互作用,互动、互建。先进的艺创作应该对先进化建设起服务与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审美的方式建设人的内在化环境;建造先进的化人格;建立理想的社会化秩序;建设规范、优美的民族语言。就促进先进化建设这一问题看,我国的艺创作现状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同先进化同步,对先进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化建设意识不自觉、不强;三是同先进化建设相抵触;四是先进性同落后性并存,对先进化建设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针对这各现状,应强调在艺创作中实施化建设战略,如政治化战略、经济化战略、人精神战略、法制精神战略、民族精神战略等,尤其要着力解决好“全球化与多元化”或“世界性与民族性”这一重大的全球性的化建设矛盾。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化在激烈的冲撞和交融之后,最终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化,为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化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和中西化的进一步对话,化发展的前景令人关注。社会主义化的大众性要求化具有指导核心、内在精神价值、化人责任以及一定水平的化大众。  相似文献   

7.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国民素质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素质的发展在化方面的积淀,并通过与人的个体素质意识的有机结合,直接作用和影响人的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化是人们对自身素质认识和实践活动和反映与表现,是作用和影响国民素质发展的“校正器”。国民素质化的内涵随着化的发展而丰富,是由化观念的变革而调整的;国民素质化从诸多学科理因子研究国民素质理论问题,力争探索研究国民素质理论的新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国民素质化的内涵,是提高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化是人的智力和体力作用过的东西,即“物质明和精神明的总和”。校园化是存在于校园的化现象。我们认为,校园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物质化、行为化、制度化和精神化四个层面,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化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化、行为化和物质化的同心圆结构。校园化建设应该依据校园化的结构来进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校化作为课程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深层决定因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能否成功实施取决于学校化的这块“土壤”的支持。同样,教育改革的深层变革在于学校化的转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相关研究的推进,人们对学校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学校化内涵的误解,多半是停留在把化切割为“精神、物质和制度”的元素还原和简单相加的认识上。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曲解了化的真正内涵;反映在实践操作中,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心理学家反对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的“实体”。后现代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是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它认为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化的社会建构。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论,多元化论、后现代女性心理学都是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诚然,化的发展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然而决不能忽视化研究对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化研究的真正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但这种化批判精神必须是建设性的“批判”,必然是实践批判和理论的批判的辩证统一。富有批判性的化研究能把新问题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当作不可替代的任务,使化研究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工作,成为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论中存在着消解创作主体创造性的倾向。结构主义诗学在语言-结构中否定了作家的精神自由,接受理论在接受过程的创造性指认中使作家的创造办再度受挫,而精神分析美学则在原欲还原中瓦解了作家的创造幻想,三种话语在消解艺术创造上殊余同归。艺术创造是精英化的本体特征,艺术创造的消解预示了精美化先锋性的式微和大众化巨大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法化是权力的法化;它强调刑的作用,把刑与法合二为一;它受到儒家伦理的深刻影响,把道德与法混同起来。现代法化是追求权力的法化,是蕴涵着契约精神的法化,自然法成为现代法化对于现实法律的评价标准。传统法化对法制现代化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儒家思想的性善论以及“中庸”、“和谐”的伦理观与我国现代司法实践有着密切联系,消极影响表现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法制精神的实现。实现传统法化与现代法化的整合,应从社会经济层面和社会精神层面两部分考虑,并以“现代资源本土化”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提高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理性支持系统和化支持系统,科学实践精神所追求的不仅是自然客观性,而且更追求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要求使科学增强了人性,从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反映出科学深化为化反映的体现。在人类实践、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科学越来越具有化的品格,科学是一种化过程,不仅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深层关系,而且揭示了思想与存在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今,化力与政治力,经济力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化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与核心。在中国,先进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以创新精神建设先进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化,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化成果,必须以立为本,重在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化需求,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根本方向。创新是化的生命,社会主义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继承,借鉴和创新是先进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华民族在实现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一定能够他造出璀璨夺目的社会主义新化!  相似文献   

17.
“化”概念有广和狭义之分,化素质教育中的化不是狭义化,不只是各种知识的总称,不只是人社会科学,不只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是指广义化,大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关于人的内在尺度,即人自身的需要,能力,意志信念的反映,以及体现人的内在尺度的物质成果。因此,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精神现象的各种观念的总和-精神化;二是体现人的精神或说在精神指导下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物质化。化的基本特点:属人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代表精神修养,美德善行;“化”即万物之生存,变易。“文”、“化”合用,即指以文教化,它成为文化的本质和珍贵价值所在。围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融进了中华民族文化中许多有益的成分,围棋历史折射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解读围棋文化的过程就是化育心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并流行一种“汉语人研究派”。这种新的语言学流派深受西方人语言理论的影响,力求探索汉语的化特征,他们提出了建立中国化语言学的学术主张。随后,出现了较多探讨化与汉语相互关系的学术专与论,如《方言与中国化》、《中国化语言学》、《化语言学》、《语言化研究的四个层面》、《汉语与中国传统化》、《有关汉字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等,“女”族字、词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代论和美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意境论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扩充着,并且遥渐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化精神.由论范畴衍变成化范畴。意境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