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的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举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每天注射一…  相似文献   

3.
一.含蓄性语言暗示艺术,包括:1.言近旨远法。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了,要给听者留有思考的余地。2.说古喻今法。合乎时宜地采用此法,可以使得教学语言意味深长,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3.指东说西法。这是课堂教学中处理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常用的组织教学方法。4.举一寓三法。指教师在教学中用一语多关的办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4.
暗示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暗示教学,可以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把握心理潜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合理、规范地运用暗示往往能收到教育和激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孙枫 《林区教学》2010,(3):79-80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心理上不断强调关键内容给自己的暗示,这种强化了的暗示让人们不断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发展。新课程的中学历史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利用暗示教学,有利于教师寻求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更新。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来影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虽已形成  相似文献   

7.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声乐技术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贺香 《文教资料》2010,(34):100-101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物理的、生理的,但更多是心理的。在声乐教学中,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歌唱信心,掌握歌唱技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声乐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声乐教学水平和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史颖珠 《成才之路》2011,(26):64-65
心理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和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就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和训练必备的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心理教育,心理暗示只能以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使之既不淹没学科特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0.
论教学中的语言暗示艺术黑龙江呼兰师专王学义教学中的语言暗示艺术,含蓄、幽默、婉转、迂回,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它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真)、教育性(善)、艺术性(美)的辩证统一。它不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基本...  相似文献   

11.
教学暗示艺术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多种含而不露的暗示方法,达到育人无痕的功效。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为教学暗示艺术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运用语言暗示,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通过动作暗示,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巧用艺术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通过环境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借助榜样暗示,可以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俊 《少年世界》2014,(4):13-15
教学暗示艺术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多种含而不露的暗示方法,达到育人无痕的功效。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为教学暗示艺术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语言暗示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动作暗示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艺术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环境暗示可以促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榜样暗示可以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13.
禁止不随意想象暗示;合理引导,刺激想象;课堂上要凸显语文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联想。  相似文献   

14.
心理暗示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责任心和爱心出发,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兆军 《现代教育》2011,(Z2):59-59
暗示是一种可以把握、操纵、驾驭个性的思维智慧术,是一种可以开掘的人的潜能。暗示使人的心境、兴趣、情趣、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人。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它是一种能创造出奇迹的教育手  相似文献   

16.
一、含蓄性语言暗示艺术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语言艺术,都离不开含蓄性语言的暗示艺术。 (一)言近旨远法。常言说得好,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究者”,善言也。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了,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 (二)说古喻今法。在有些问题上,在某种场合照直说,不仅不能产生某种感染力量,同时也不能造成愉悦的心情氛围。采取比喻暗示,既能使学生乐意接受,心情愉悦,又能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宋代学者严羽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  相似文献   

17.
李群  吴明发 《华章》2007,(11):110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一般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或其它暗号来示意,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教学效果迥异.  相似文献   

18.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见《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许多精于引导的数学教师,常常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法,来诱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的思路,使学生于自然和谐的气氛中攻克难关,在不知不觉中步入数学的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19.
儿童,由于他们知识经验少,对外界缺乏判断力、思考力,所以外面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极容易囫囵吞枣地接受影响。这种影响很多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成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成人的暗示作用。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期待暗示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每个人每天都处在不同的暗示之中,人的行为在暗示中形成、发展,儿童形成什么样的言行、品德,很大程度上是受受到的暗示作用而形成的。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暗示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一、暗示的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假装对一些班级学生的未来进行预测,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