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大学生呈现阶层分化等客观社会现实。家庭阶层状况、学校同辈阶层群体交往、社会阶层分化以及大众传媒等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相应的环境建设,如营造合理的社会阶层分化环境;增强不同阶层大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及共识,形成大学生阶层和谐;加强各阶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互联网等的建设、管理,营造良好的大众传媒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13届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家庭教育背景、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和家庭城乡背景等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家庭背景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比例更高,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对机会并不均等;显示比较优势分析的结果发现,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进入“211”院校的优势更明显;进一步的计量回归分析发现,控制地区、民族、性别等因素之后,父亲从事“管理技术类职业”、受教育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多的学生进入“211”院校的概率显著更高.  相似文献   

3.
阐述中国高校层级模式的形成、院校分层与阶层流动、自主招生与社会分化问题,旨在说明由政府推动形成的高校等级模式使高等院校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产生了“马太效应”,使高校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自主招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处于社会底层家庭背景中学生的参与,加剧了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使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惯习概念,探讨家庭阶层背景对中学生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影响,并借此透视我国中等教育中的阶层差异固定化状况。基于对全国城市地区初二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以学生的文理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为因变量,以其家庭阶层背景和文化资本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首先,在学习兴趣方面,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家庭的中学生对文科的兴趣明显高于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阶层对文科兴趣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起作用;而在理科兴趣上,不同阶层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控制家庭文化资本后可见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对理科兴趣更强。其次,从学习成绩看,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低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显著不如较高阶层家庭背景的学生。再次,作为一种“惯习”的学习兴趣对不同阶层学生的成绩差异有影响,但阶层差异并非主要通过兴趣影响成绩。最后,“家庭藏书量”和“父母教育水平”等文化资本对文理科兴趣和成绩的阶层差异影响非常显著,而阶层差异也主要通过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成绩。这些结果可能喻示着我国中等教育中已出现阶层差异固定化趋势,但阶层间教育获得的不平等仍主要源自物质资源而非内在态度和性情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加剧了社会资源与教育机会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不均。跨境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又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工具。本文以到港澳特别行政区追求高等教育的大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境外高等教育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四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陆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两种教育经费机制,即奖学金与自费,对学生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奖学金的学生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而自费学生主要来自富裕家庭。奖学金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而自费则加剧社会分层。港澳高等教育机会,让一部分学生获得社会流动,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形成分层。  相似文献   

7.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济因素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伟  高巍 《教育学报》2007,3(4):83-91
今天的个人高等教育选择中,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否在不断增强,对不同经济背景的受教育者是否产生着分化作用,从而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未来社会的阶层分布和贫富分化产生着负面作用。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利用11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的研究结论是: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个人的高等教育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女;高等教育与个人未来收入均等化存在非一致性和确定性,使得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差异性;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付出很高的费用,因此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行为。对此,提出建立对经济贫困家庭和较低社会阶层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第二、三层次高校的教育投资;对民办性质高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制订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他们招收低收入或较低社会阶层家庭子女的入学人数比例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收费对不同社会阶层学生产生不同影响,各社会阶层普遍认为高校的收费偏高,超过大部分居民的可承受能力,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对高校收费的承受力有较大差距。应该重视弱势阶层家庭缴费的承受能力,采取措施减轻弱势阶层家庭的负担;应根据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实际,确定高校的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省份10所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家庭背景资源对其子女接受不同类型高校教育机会进行调查,了解在大众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省份的发展状况,探寻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不平等的研究忽视了对学校教育过程的挖掘。实际上,学校在教育的社会阶层再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不断地在学生中间制造等级分层,并且通过一系列策略强化学生对学校内部不平等的认受;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学校的等级策略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学校通过公开的分类,以隐蔽的手段将学生的家庭资本与学业前途对应了起来。通过对学校教育过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教育过程阶层再生产的隐秘。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惑及其解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剧烈的重新分化和整合过程。基于不同阶层背景的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现实差距,导致不同阶层间形成隔阂和矛盾对立,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寻求社会道德共识的底线,引导道德价值取向趋同,才能走出道德生活面临的困惑。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底线的共同道德,是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社会阶层分化的经济特征,分析了经济政策是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因素,指出整和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本途径在于经济政策的未来选择。社会阶层分化与经济政策的研究,对于解泱改革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制定有效的政策,推动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中部城市中心城区W区为个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揭示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及其与社会阶层分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好学校、普通学校、较差学校的差距表面上或部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业和能力分化,实质上却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割和分化。依据其占主导的社会阶层,学校可以被相应地划分为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市民学校和贫民学校。学校系统通过将阶级差异转化为学业差异使之合法化,同时也深受各阶层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学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有显著差异;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中,少数民族的社会阶层差异最小;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最小;家庭收入高低对于少数民族是否进入民办院校就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居民中的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父母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学历、大城市、高收入和从事优势职业者的子女占有更多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高收入者在高水平大学中有较高比例,但收入并非引起这一优势的主因,在城乡、父母学历和职业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高收入家庭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反而更低。  相似文献   

17.
"寒门贵子"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议题。近来,不少学者运用布迪厄的"资本,场域和习性"理论解释中国社会阶级固化和阶层分化等现象。也有一些学者对该理论本身表达了质疑,提出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动机等对其进行反驳。根据52名职场新人的家庭社会阶层、个人成就动机和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虽然家庭社会阶层与成就动机和工作绩效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但是家庭社会阶层与工作绩效的负相关系数和家庭社会阶层与成就动机之间的正相关系数暗示家庭出身较高的职场新人内心虽然可能更渴求成功但在实际行动上的表现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8.
伯恩斯坦有关“阶级与教学法”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与社会新中产阶层的出现之间的内在关联。当下,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日渐显现,新中产阶层家庭教养方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影响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一种重要力量。新中产阶层家庭教养方式并非仅是一种“惯习”,而是对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乃至教育理论积极认同、主动反思建构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尤其是新兴主导性社会阶层的兴起成为当今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一种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新疆8所高校161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入学机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影响其子女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基础阶层子女更加容易在公办性质高校获得入学机会;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入学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最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学历的提高而增加;基础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受其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在高校形成了一个由富裕、中间、贫穷三层学生构成的"纺锤型"社会。此时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因此这个分层主要由大学生的先赋地位即大学生家庭所在的社会阶层决定。不同的社会阶层不但决定了大学生的家庭人际圈,还影响了大学生在校园内的交往圈,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资本存量上的差异,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机会及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