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如其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观,几乎成为一种被公认的文论规范和史学笔法。但人品和文品分属道德和关学两个不同体系,二者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文学批评也不是道德评判,不能把作者的人格、人品如何作为判断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够在它们之间划等号,而应该回到文学本身,唯文本批评,真正地“为艺术而艺术”。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人们常说:"什么种子出什么苗,什么葫芦画什么瓢。"作文和做人也是这样,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什么人写什么样的文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人品好,人格高尚,写出来的文章品位也高;人品差,人格低下,写出来的文章品位也高不了。  相似文献   

3.
鉴于李清照一生生活坎坷,境遇凄凉,由于所处的时期不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及体现的性格特征也有所不同,同时期作品中反映的个性特征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分析李清照人品与文品的动态发展的一致性,即不同时期和阶段作品反映其人品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人格论对“文如其人”的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文艺批评实践,关于艺术家和其作品关系的研究往往重“文”轻“人”。本文着重用艺术人格论重新阐释“文如其人”的观点,通过对经典理论的证明和质疑,用艺术人格在作品中的丰富性即“人格认同”、“人格差异”和“人格互补”来说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潘岳因"人品"与"文品"的悬殊遭到后世严厉的批判。然而,从潘岳的《悼亡诗》可以看出其情感的真实流露,他的《闲居赋》也并非当时评价的那样"高清千古",他后期的作品更是反映了他人格的沉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再次证明了潘岳的"人品"与"文品"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文如其人"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来源非常久远.早在远古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后来,汉代的<毛诗序>接着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按照这一古老的诗学理论,诗人有什么样的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诗,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诗就可以知道诗人有什么样的志了.  相似文献   

7.
“如其人”在学理论上似已成为一十格言,一条定律。人与的统一、做人与立言的统一,是我们自古而然的追求。但也要看到,人与、言与行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一致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人相背言行不一的客观存在.而且要认识到,艺术创作在很大意义上是“创制”,是一种理想形态。“如其人”的现实含义是.人有多复杂.就有多复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古老命题,“文如其人”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一直颇受争议。本文首先从古人对文章和德行的朴素看法和文学接受两个角度对“文如其人”的传统内涵进行分析;然后从“文如其人”对作家创作实践的影响意义、构建民族特色文论体系的需要及当下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召唤三个角度论述的“文如其人”当代价值。最后,在此前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指出“文如其人”的传统内涵在当代仍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命题"文如其人"对当代写作具有多重启示:作者需在做人、学识、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宜以审慎地态度去"立言";应竭力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不断加强语言工夫的修炼以形成独特的写作个性;在长期笔耕不辍的实践中发挥优长,逐渐形成自身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散文不仅手法精湛,而且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质。文章从自由的书写与高扬的主体意识、独特的审美视角与生活态度的情趣化、创作风格的转变及人生际遇的转折三个方面加以简单的分析和评述。力求透过文字,呈现一个命运坎坷、主体意识强烈和生活情趣化的苏轼。  相似文献   

11.
言为心声,文乃言之载体,因此文风与每个说话为文的人都有关。判断一个人往往首先要求他做人好,同时也要求他的文风好,觉得文风犹如一面镜子,是对文章作者人格的一种映照。文风是人的品质亦即人格的反映。人的品格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处世原则,关键看他是否与人为善、是否乐于助人,正是由此决定着一个人品格的高下。无论古今,文风的最高境界犹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质朴二字,这是人与文的魅力所在。党中央已下了决心要在改进会风的同时改进文风,作为一个经常为文的人尤其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确有必要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全面细致考察了"文如其人"类型。作文教学须重视作文过程,重视作文的全面性与针对性,重视作文的整体评阅,重视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14.
15.
在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品评体系中,"文如其人"长期占据着正统地位,然而,文人为人与为文背离现象广泛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人的伪饰意愿、中国特有的文艺土壤、审美活动必需的距离感、文艺自身的超越性等都会产生为人与为文的背离。因此,对于"文如其人"以及为人与为文的背离现象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16.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中,“诚”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从存在论而言,“诚”以“心”为存在的寓所;从认识论而言,“诚”有赖于“心”的体认,使潜在的“诚”性变为人的自觉意识;从意志论而言,“诚”的最终实现需要“心”的主宰功能的发挥,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18.
做人与作文,有的时候是一种诗意的变奏,很难简驰而弹语般的一语道破。虽有“文如其人”之语,也只在神意语会,模糊之中彰显境界与高格。故而,对于作文有的谈之色变,有的谈之色难,有的谈之淡然……不知不觉,作文的尴尬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化性格是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和学识涵养的整体呈现,是其行为与思维方式、道德与审美方式的基调,人品和文品的主要特征。周立波的文化性格可以概括为忠诚、单纯、质朴而又倔强、务真求实、敢为人先。这在中国20世纪的左翼知识分子和文学家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在湖南的现代文化精英中,立波也是有典型性的。  相似文献   

20.
徐亦斌 《教师》2014,(9):1-1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见闻、经历颇多,对当今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