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区进行的“第二十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的课题是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之一《黔之驴》。课堂设计环节大致如下:一、用动漫歌曲《狼爱上羊》导入新课。导语:刚才大家共同欣赏了一首动漫歌曲《:狼爱上羊》,是的,狼爱上羊,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且不管它,我们今天来研究另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一只虎如何爱上了一头驴。只是,这爱的方式有些特殊:爱它,就吃掉它。二、寓意新解。师《: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人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  相似文献   

2.
古代寓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发问,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3.
《黔之驴》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所作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另两则是《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相比而言,《黔之驴》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以极富讽刺性的深刻寓意和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5.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期的《出版商务周报》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的一篇文章。康教授在这篇名为《〈黔之驴〉断想》的精短文章中,提出了对这篇著名文言文的质疑,他认为这篇文章存在诸多的逻辑问题。文章如下:《黔之驴》是柳宗元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从多个角度  相似文献   

7.
成语“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它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没有别的办法了。说到这则寓言,人们大都会嘲笑黔驴虚有其表,是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但如果我们能运用逆向思维去稍做分析,你会不禁发问:黔驴技穷谁之过呢?众所周知,驴本非生于黔,它原  相似文献   

8.
成语“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它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没有别的办法了。说到这则寓言,人们大都会嘲笑黔驴虚有其表。是只不堪一击的“纸老虎”。但如果我们能运用逆向思维去稍做分析,你会不禁发问:黔驴技穷谁之过呢?  相似文献   

9.
《三戒·黔之驴》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这篇寓言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因此,历史地客观地阐明其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黔之驴影射外强中干的保守势力,认为寓言表现了作者对政敌的鄙视和不屈服于压力的政治品质。还有人说,《黔之驴》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并无真正本领,还要假装威势吓唬别人的人,指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可耻命运。这些论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作品的实际,因而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第二篇,文体为寓言。细心研究一下,该文折射出的一些现实意义远比其寓意更为广博。  相似文献   

11.
廖敏同志《〈黔之驴〉寓意探微》认为《黔之驴》是“顺宗及八司马与宪宗及太监们的寓言”,柳宗元写作此文为的是借驴“的尸来还改革失败的魂”(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如此“探微”,新则新矣,但方枘圆凿,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2.
《黔之驴》是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任永州司马时写的,是当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作者本意是要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无德无能、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其讽刺的辛辣和峻切,令人叹服。只要读过这篇寓言的人,脑海一定会留下那个“形之庞”“声之宏”而终被机智的小老虎“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的蠢驴形象。读后也往往感觉痛快酣畅,认为此驴的下场就应该这样。但后来我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一些现象,重读柳宗元的这篇名文,对它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感到除了作者本人所持的奥旨之外,…  相似文献   

13.
《黔之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二戒》中的一篇,现安排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在教学中完成了解题、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串讲、再读等流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意思,结果出现了两种答案:A这则寓言主要叙述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B这则寓言主要写了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我问学生同意哪个答案,  相似文献   

14.
寓言具有两大特点:故事性与寄托性。作者往往把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思想交融在一些短小茺诞的故事中,含蓄隐蔽,因而造成寓意把握的难度。同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带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词的多义。顺理成章,文本的多义性也就产生了。以寄托为主的寓言,其思想的多层次性也就客观的存在着。 《黔之驴》是中唐著名散文家、政治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作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主要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质不堪一击的“技穷”之人。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索《黔之驴》的另一些寓意,不避牵强之嫌,望能引一条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收入三篇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和《工之侨献琴》。笔者认为,教材编者能高屋建瓴,选取了中国古代寓言创作三个高潮中的最具典范意义的三篇作品,引导中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寓言精品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一、单元提示这一单元由五篇童话和寓言组成.童话和寓言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即幻想和夸张.另外,还有拟人化的手法,这也是童话和寓言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之一.下面对这一单元课文的内容略作说明:《小溪流的歌》,通过小溪由活泼愉快的小溪到精神旺盛的小河,到精力无比巨大的大江,到无边无际的海洋的成长过程,歌颂了小溪永不停顿、一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古代寓言·故事四则》:《黔之驴》,是柳宗元所写  相似文献   

17.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散文家刘基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寓言是一种讽喻性的故事,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之中。初二学生已经学过《智子疑邻》、《塞翁失马》、《黔之驴》、《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对寓言的讽喻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本文,备课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这篇寓言,作者借卖柑者的话,揭露、讽刺了元末动乱年代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腐朽本质。这篇寓言以“欺”字立论,通过作者诘责,卖柑者辨难,揭示了主题。论辩的逻辑性极强,这是本文与一般侧重记叙的寓言故事不同的地方。严密的逻辑性增强了主题的深刻性。因此,教学本文,应把理解“金玉其外,败絮其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被异化的多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经听过《黔之驴》这样一节语 文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了课文的字面意思之后,随后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驴为什么会被虎吃掉?2.你替驴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被虎吃掉?这时课堂上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学生们好似经历了一场思维风暴。在回答你替驴想一个办法,怎样才能不被虎吃掉时,一个学生竟这样说:“驴可以告诉虎,它得了‘非典’,虎如果靠近它就会被传染,这样虎就不会吃它了。”他的回答令听课的教师捧腹大笑。这两个问题学生尽情发散之后,教师做简单小结就下课了。  相似文献   

19.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20.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柳宗元的名篇《黔之驴》这篇文章。为了说明的方便,先将文章的第一段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