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民族志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教育问题的民族志研究。元民族志方法能够基于特定的原则和策略,在批判性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视角对同类主题的现有质性研究成果加以再统整、再解释、再探究,最终产生新知识、新理解和新发现,从而把握现象的本质。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元民族志研究方法的采纳。元民族志研究主要包括交互翻译分析、论据线综合分析和互斥观点的综合分析三种研究策略,以及确定研究主题、甄别相关研究、阅读相关研究、建立关联假设、概念"翻译"、综合"翻译"、分享成果七个步骤。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研究方法,元民族志研究能够用于综合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发现,对于理解、升华教育领域内的质性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一是有利于提升教育研究的统整性解释力;二是具有增强教育研究参与者的权力的作用;三是可以通过理论建构、理论解释和理论发展,提升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导人传播研究领域后,对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传播学甚至由此而产生一个新分支——民族志传播学。同时,传播研究也在质化研究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在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领域均有应用。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相比,民族志方法具有自身的认识论立场和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3.
当下教育民族志作为教育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正顺时应势地发生变化.基于英国 《民族志与教育》 期刊所载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拟从研究者田野点的进入及与研究对象关系的建立 、 田野工作中研究策略及技术手段的使用和研究结果的呈现及应用三方面着手阐述,窥见该研究方法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民族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族群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裕固族地区先后开展了两次语言教育试验,却都以失败告终.通过对这两次语言教育试验的民族志描述和之所以失败的归因分析,并对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有三种效应--应激效应、黑箱效应和计划效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自我民族志是人类学后现代主义研究范式之一,摒弃了科学民族志主客对立的研究视角,以“自我”为中心来唤起研究者自身和读者等多个主体对生活世界、生命意义的反思,提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路径。然而,这一研究范式因被质疑过于主观而致其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唯有在承认自我民族志的局限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才能实现这一研究的价值最大化。以“自我”为主线剖析自我民族志研究,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研究视角上,着眼于自我的多重性;研究内容上,关注自我的日常生活;研究路径上,以自我为方法和田野。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民族志对教育研究具有的启示意义:研究视角转向,纠文化研究之偏,回归教育原点;研究内容拓展,重教育个体之维,关注教育情感;研究目的凸显,书弱势群体之声,促进教育公平。本土研究者应正视自我民族志的适用范围,挖掘民族志多元研究范式的价值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道,推动教育人类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者将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直接、便捷和真实地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路径和在与被研究者互动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完成定向理论分析,这一过程称教育民族志。教育民族志是一种整体性的描述,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拓宽对教育现象的观察视角、丰富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于挖掘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许多不可视的和不可量化的因素有独特的贡献。近年学者们在教育领域中运用这一方法时出现了一些概念的混淆、误解和误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研究方法的来源、概念、原理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使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不仅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革,更重构了教育空间、教育情境和教育关系,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教育文化。网络民族志以网络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和环境,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和互动工具来收集数据资料,以探究和阐释互联网及相关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伴随网络文化现象而产生的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对于探究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浸润体验、对话互动、情境追踪和多维分析等具体方法,实现对网络教育现象的整体性认知、共情化理解和过程性透视。文章指出了网络民族志在教育研究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作为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现已在各地域教育学领域得到践行。对学科史的梳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国外先进理念,更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真正引进和学习。研究拟从接近但非民族志、形成与发展和成熟与国际化三阶段进行梳理,并认为期间诸多活跃的行动者、跨学科发展及跨国情怀的虚心学习和齐心协力地扶持地域发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关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数是宏观的政策理论研究,缺乏深入的微观实证研究。批判民族志主要是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理解和诠释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并着手改造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为我国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促进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让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身份理解弱势群体,深度描述和诠释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现状;反思与批判背后的意识形态霸权与权力结构;在宏观与微观的视野中,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从而达到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学校民族志是一种深入剖析和批判学校教学过程中文化现象的质的研究。西方教育研究者将其视为考察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我国学校民族志仅局限于考察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极大地忽视了其他边缘群体的教育诉求。此研究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了学校民族志的本质、重要议题、理论建构功能,并针对西方理论本土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论述了批判民族志的含义与特征,认为它对比较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重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反恩与批判;重视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在宏观与微观兼具的视野中积极地去透视、理解和改造教育,从而达到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的群体都成为了教育的对象。移民和边缘群体成员的加入大大丰富了当今学生群体的来源和学校的文化差异。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对于文化的关注却严重滞后,不管是宏观的政策层面,还是微观的课堂互动层面,都缺少对于文化的讨论。教育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路径,从一开始就关注学校内外、教与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力量以及基于文化的价值冲突和权力博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关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大多数仍然是宏观的政策理论研究,深入到弱势群体的微观实证研究成果还是很缺乏。批判民族志主要是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理解和诠释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并着手改造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因而为我国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野,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让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身份理解弱势群体,深度描述和诠释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现状;反思与批判背后的意识形态霸权与权力结构;在宏观与微观的视野中,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这才达到进行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民族志是把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所形成和发展的术语,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两位作者的田野经历和反思,主张将研究者“感同身受”式的情感体验作为理解教育民族志的重要维度。具体而言,研究者的情感体验包括三个层面:日常性、讽刺性和生成性。即便都是研究“教育”问题,都以“学校”为田野地点,研究者也常常因遇到文化氛围迥异的学校而有极为不同的情感体验。研究者的这种情感体验和反思对于探究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其价值意义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民族志是运用民族志的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文化传播,尤其是学校教育及其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或者一种文本叙述形式。在取得田野调查收获的同时,也会产生语言、参与程度与角色转换、性别和年龄、田野调查技术、田野伦理道德与责任等方面的困惑。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民族志研究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尝试一些新的收集和分析民族志资料的方法或途径,创新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教育民族志研究范围,从而达到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电视一诞生就受到人类的关注和研究,对电视研究最早也最成功的是美国,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然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社群,我国对电视的研究要晚于西方。电视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走向质化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来研究电视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电视研究的人类学取向。  相似文献   

17.
张波 《教育导刊》2008,(12):14-18
建国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结构的优化升级、教育体系的逐步开放以及教育制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高等师范教育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它是高等师范教育长期实践探索的产物,更是政府政策引导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教育政策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政策研究范式是具体的研究要素即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法论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论包括直接方法论和间接方法论:直接方法论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和如何分析资料两方面,它对教育政策研究范式起着直接的支撑作用。间接方法论是间接支撑教育政策研究范式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指的是西方传统的方法论即经验论、先验论和实践论,以及现象学、解释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和符号互动等五个西方范式方法论。新范式方法论也为教育政策研究范式提供了间接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数据驱动的教育研究范式转型使得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间的鸿沟日益加深。作为一种融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新兴教育研究方法,量化民族志有助于构建两种研究范式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探究教育境脉中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该方法的提出缘于对体现专长的认知框架进行建模的需要,融合了民族志、会话分析、统计学、数据挖掘等方法和技术,通过分析真实场域中学习者的言行举止实现对其认知框架的深描。其实质是构建由理论层面的意义和实证层面的数据所构成的实证研究闭环,以消解质性研究偏于主观、量化研究偏于表面的不足,并建立起两种研究话语间的联系。量化民族志注重构建"境脉中的理论"和实现"理论饱和",并提供了半自动编码软件nCoder和认知网络分析两种研究工具,以确保建模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该方法主要被用于学科教学和跨学科学习中的高阶能力评估,其应用场景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和多模态数据整合的势态,其方法论体系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沈洪成 《教育研究》2021,42(1):147-159
面对剧烈的社会转型,民族志是教育不平等研究的重要路径.当前研究涉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城市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等广泛的研究议题.这些分散而又多样化的主题在问题意识与理论关切上有相通之处:社会转型中阶层锻造的问题意识,持续寻求与西方理论对话,以及本土理论建构的努力.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再生产理论仍然构成对话的基点,而工厂分析路径所展现的总体性思路对学校民族志来说同样重要.通过穿梭于学校内外,学校民族志可以立足学校中教与学的日常过程,带入学生的生活史资料,从总体性的角度阐释教育不平等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