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拟态环境”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日益扩大的媒介系统影响力。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信息集中或媒介聚合会导致“拟态环境”的导向作用凸显。去年下半年CCTV-2推出的经济危机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即是典例。对“拟态环境”存在的正反两面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正面导向作用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在人与客观环境中已插入了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这种行为却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客观环境,这也就使得"拟态环境环境化"。网络的出现更是把"拟态环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媛媛 《新闻世界》2014,(1):167-168
媒介恐慌是媒介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因为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大量报道或过度渲染而在社会上引起公众恐慌的心理。媒介对发生的风险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要规避媒介恐慌还要致力于完善媒介责任。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媒介在“女性歧视”问题上存在认识偏颇,会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导向性影响,也会阻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本文在深入探讨性别歧视在传媒业中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三个大方向上提出改善媒介中女性被歧视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大众传播体系中各媒介渠道相对公信力、绝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媒介渠道之间的公信力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地域与城市类型差别。同时对整个传播体系中各传播渠道相对公信力的调查发现,国内电视依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介渠道,各媒介渠道公信力有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透析多维角度下的媒介歧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敏 《视听界》2008,(1):96-97
流于表面的新闻报道,并不能够带给弱势群体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政策引导,导致弱势群体不能够接收到更多有效信息资源,从而在传播活动中处于被歧视、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子晨 《新闻世界》2011,(3):101-102
传播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人类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与别人反复交换意见,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众传播活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此共生的有关"媒介、受众、效果"关系的博弈也日益凸显。笔者从媒介、受众、效果三者的关系入手,谈谈自己对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试论媒介“拟态环境”的文化修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化修改的过程,传播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媒介拟态环境以其对客观现实及受众文化趋向的修改,演绎出并非高度真实的媒介现实。特别是在多元的文化对话关系中,媒介拟态环境的文化修改作用更见突出。  相似文献   

9.
媒介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Credibility),最先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信任(Trust)和信心(Confidence)的能力。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传媒获得受众信赖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誉就是新闻传媒的生命,失去了公众的信任,新闻传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信力是新闻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  相似文献   

10.
倪敏 《新闻通讯》2012,(11):33-34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媒介市场化的过程中.要谨防媒介公信力的下降。作为公众信息和话语资源的源泉,媒介应该合理分配媒体内容,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和关注公益的立足点,培养公众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媒介素养,了解公共的信息需求和话语权力,并以此维护与增强媒介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一、媒介环境的变化1922年,李普曼首先提出了身外世界与媒介环境的概念。他认为,现实环境越来越广阔、复杂而又稍纵即逝,人们已经很难直接去亲身体验它、理解它。  相似文献   

12.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小悦悦事件为起点,从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中探讨风险的媒介化呈现,论述媒介对风险的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进而追寻规避此种媒介恐慌亟需媒体承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8):36-39
多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多向流动,言论庞杂,给尚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其媒介素养。纵观当下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立法不足、未能形成稳定全面的教育链条;师资匮乏、教材欠缺;观念传统,注重学习成绩轻综合素养等问题,文章从政府与社会的引导支持、学校的指导与辅助、家庭与个人的接受与转变三个角度,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微博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报纸的合作,使之在网络空间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被评价为"微博有成为第二座里程碑的潜力",①再次印证了媒介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余芬芬  张萌 《新闻世界》2012,(6):255-256
基于媒介环境的变化,本文选取两个典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对比,探讨突发性公共事件引发的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并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提出规避对策。  相似文献   

17.
所谓经营,意味着媒介必须调动自身的一切资源,并予以合理的整合,从而加以有效利用。就新闻媒介而言,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一般包括相关的媒介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相应的物力资源。新闻媒介最特殊的资源是媒介资源。因而新闻媒介的经营首先指的是关于媒介资源的经营。  相似文献   

18.
歪曲西藏3·14事件、炒作奥运议题、攻击中国制造……综观今年以来的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造假、诬蔑手法无所不用,偏见甚至敌意历历在目。这一切充分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在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9.
"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领域里探析媒介环境与受众关系的经典理论,李普曼借由"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表达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质疑与批判。本文对新媒体样态下"拟态环境"理论的媒介延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赋权带来的表层舆论复兴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结构矛盾,"客观化"拟态环境的加剧促进了媒介的异化,后现代语境中的"拟态环境"打造造成了符号与社会存在间象征关系的割裂,催生了受众对仿真文化的消费诉求。媒介作为一道楔入在人与环境间的虚拟环境,体现了一种沉浸式的传播观,"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的媒介实质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周莹 《新闻知识》2006,(3):22-23
在今天的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其构筑的信息传播网络设置了社会的规定语境,并构建着该语境下的社会意义认同。正如美国传播学者戴维·阿什德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的技术和语言(或表述) 以及大众媒介在我们这个现代(和后现代)世界中是这一[象征、传播]过程的关键要素。简言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