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辙晚年“卜居嵩、颍间”,自号“颍滨”,在这里,完成了彪炳文学史册的《栾城后集》、《栾城三集》的编纂.现就苏辙寓居颍川的缘起、苏辙寓居颍川何处、苏辙颍川寓居的格局和功能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1苏辙寓居颍川的缘起 嘉祐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轼、辙二子在京城汴梁应试.  相似文献   

2.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  相似文献   

3.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概括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说的“人”一定“如其文”是个“规律”。是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如其文”者确实古今均大有人在。但“人不如文”者也在所  相似文献   

4.
“平民视角”最近几年象春风吹遍新闻传媒,从一些栏目的宗旨上我们可以略见一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时事追踪报道、新闻热点分析、社会问题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可以这么说,“平民视角”融入了新闻传媒对受众深厚的爱,是新闻传媒追求的新境界。但是“平民视角”操作不易,颇费心血。“平民视角”是回应受众日益变化的信息需求而诞  相似文献   

5.
明清揭帖考     
一、揭帖的由来与发展很多人认为揭帖是“明制,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件。其后使用渐广,凡公开的私人启事也称揭帖,其不具名而有揭发性质者称为匿名揭帖。”但实际上,“揭帖”作为一般文书名称使用的渊源很早,并不是明代以后由机密文件转化而来的。揭帖自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文豪苏辙在《栾城集》中就曾经三次提到“揭帖”,这应该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揭帖”一词,苏辙提到“诸侯收到助役钱——候岁终除支外,尚有宽剩余钱数,令封桩房置簿,候诸侯申到数目揭帖”,“若欲岁知其数,宜令提刑可申上户部右曹置簿揭帖”,“坊场钱…  相似文献   

6.
追逐流量的市场导向使得追求速度、密度和精度成为现阶段数字内容生产的显著特征,对三个维度盲目、片面、过度追求,带来了数字内容生产的“失速“”失智“”失衡”问题“。旧三维”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单以此为指导实现高质量数字内容发展。探究并提出构建数字内容生产的“新三维”,即信度、丰度和力度,以期解决“旧三维”定式带来的发展窘境。追求“信度”即追求数字内容从真实可信到令人信服再到被人极其确信的境界;追求“丰度”即追求数字内容从多而不杂到繁而不浊再到雅而不傲的审美高层次;追求“力度”即追求数字内容从凝聚社会共识到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至高品格“。新三维”的构建不是对“旧三维”的彻底摒弃,而是把握好后者的“度”,实现数字内容生产在思维方式上的更新升级。  相似文献   

7.
蔡桂林 《军事记者》2014,(11):51-52
自媒体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当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麦克风”时,专业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内容为王”的追求中才能立住脚跟。而这个“内容”,必须用信、达、雅的尺子去衡量。  相似文献   

8.
图书美编的职责是追求最好的装帧效果.优美的书籍装帧可以说服读者,让读者为“美”而买单,这是书籍装帧的终极目的,也是图书美编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
影视剧可以掺入戏说的元素,而在视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中,却不能为追求阅读率而加入未经核实的情节。笔者以一篇“失败”的报道为例,说说新闻采写中的“臆想症”。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0月13日,菜报发表了题为《福州制药厂制售伪劣药品被查处》的消息,其中写道:“调查发现,今年5至6月,这个厂为追求经济效益,用发霉的葡萄糖粉作原料……”。乍一看,这个厂生产伪劣药品似乎是好心犯错误。因为追求经济效益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应该受到支持和鼓励,对这个厂的领导岂不是可以谅解吗?在这里的“追求经济效益”应改为“追求非法利益”或“追  相似文献   

11.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做官不仅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一人升天仙及鸡犬”——造福亲朋好友乃至荫庇子孙后代。倾全家、全族之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而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做官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槛荣华富贵登时加身,所以科举考试历来受到无可比拟的重视。时代变迁,高考取代了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2.
从宋至今,各种版本的《栾城集》均未附录苏辙的墓志铭,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076),安徽太平、石埭两县的苏氏后裔所编的六卷本《苏氏族谱》,却载有刘安世撰写的《黄门侍郎苏公墓志铭》。本文以苏辙著述,特别是他的自传《颍滨遗老传》和宋人孙汝听的《苏颖滨年表》来核对《墓志铭》的内容,列举出十八条可疑之处,证明《墓志铭》的可信度很差,这位与苏轼兄弟同朝为官的“刘安世”似乎连《栾城集》也未读过,认为《墓志铭》不可能是刘安世所作,也不可能是宋人伪托,当为不熟悉苏辙生平及宋代典章的明清人伪托。  相似文献   

13.
逆向思维,故名思义,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溯流而上的思维。一方面,它可以开挖常规思维尚未领略的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它可以打破常规思维的僵化定势,去“闯”、去“冒”。因为更多的人在思维定势的作用下,习惯于按照已被总结并承袭的生活规律去认识变幻无穷的生活。如果在新闻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得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逆向思维能创新大家都知道,新闻写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新闻的主要特征就是新。新闻写作,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追求与前人有所不同而独具卓识,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突破,从而  相似文献   

14.
世代差异从创业选择就看得出来,上一个世代追求的是“大”“富”不够还要“豪”,新世代则追求“小而美”  相似文献   

15.
档案与新闻内在的联系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新闻追求的是“新”事实;而档案追求的是“历史”事实。所以.当人们一提起新闻.大家的感觉是“活、鲜”;而说起档案,则给人的感觉是“故纸堆”。其实.档案与新闻不仅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是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档案.也能以旧翻新.成为人们今天热衷追寻的新闻。但是,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新闻”和“档案”的构成时,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构成新闻和档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事实。离开了事实既不  相似文献   

16.
“大仙醉”洋酒奇迹般崛起对许多人来说,祝绪东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做为沈阳东密生命科学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祝绪东,以酿造中国洋酒“大仙醉”而闻名于辽宁酿酒界和文化界。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奇迹般崛起,用他自己的话说,全凭一种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对酒文化的追求,对人类健康的追求。祝绪东认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0月13日,某报发表了题为《福州制药厂制售伪劣药品被查处》的消息,其中写道:“调查发现,今年5至6月,这个厂为追求经济效益,用发霉的葡萄糖粉作原料……”。乍一看,这个厂生产伪劣药品似乎是好心犯错误。因为追求经济效益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应该受到支持和鼓励,对这个厂的领导岂不是可以谅解吗?在这里的“追求经济效益”应改为“追求非法利益”或“追求非法利润”才好。类似这样的滥用,报纸上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注意,要慎用“经济效益”,绝不可歪曲滥用,否则,还谈什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呢?同时,经济效益的含义也并非仅指赚钱而言。  相似文献   

18.
苏氏诗趣     
有一天,苏东坡府中举行家宴,席间饮酒时兴一个酒令,每人吟两句诗,句末押“冷”、“香”二字。父亲苏洵先说:“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东坡说:“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东坡之弟苏辙说:“石蕊嚼来牙畔冷,梅花弹遍指头香。”最后苏小妹说:“石上鹃啼喉渐冷,花间蝶宿梦犹香。”四人之诗句各有特色,皆显才思。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地“闻于道”“立于道”“志于道”“合于道”。思想、精神和信仰构成“道”的本质内涵。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从而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而对“道”的追求又具体通过中国哲学的重人的心性,人的价值和意义,人的生活和生命等问题得到呈现,由此也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要将重点落在对“人之为人”的德性的光明和安止之上。“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为本”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伦理德目一一“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最终确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人,什么都可以没有,惟独不能没有追求;人,什么都可以放弃,惟独不能放弃的也是追求。这是人与宇宙万物的根本不同。历史由人来写,杂志由人来办。《档案天地》作为河北省档案局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年来,它恪守着改版改革的初衷,奋力地追求着“立足档案、面向社会”;追求着“立足河北、面向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