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
赵京华在《寻找精神家园》一书中将周作人与胡适一起列为“温和的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赵京华如是说:他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化阵营中激烈反传统的人物,有过激进主义的倾向,但始终坚持唯义化主义的立场;不能认可突变式(暴力革命)的社会改造方式、他们执守五四民主精神,努力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传统文化有所肯定而志在两种文化的重新整合,理智上拥抱西方而在情感上同情以至迷恋于传统.他们不忘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却脱不去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热心于中国的社会政治,但因对历史的忧患与现实的失望而往往疏离政治,最后又莫明其妙地卷入复杂的政治旋涡.  相似文献   

3.
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现代远程教育文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研究,既是远程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远程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更是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在对文化研究理论的简单归纳基础上,本文就其主要内容展开了讨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教学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维度的十个方面.并指出了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远程教育文化生态,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能够从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教育的层面来认识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是文化继承,又是时代创新,是高校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感恩教育只有和大学精神相结合,和学校教学相结合,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大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作用的凸现,人们对于现代大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期望。但在现实社会,人们对大学的经济功能往往更为看重,由此而忽略了大学的本质意义在于其文化功能,即大学作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和传播现代文化的场所,它将通过文化创新来代表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因此,在当今社会,深入探讨和研究现代大学文化及其内核——现代大学精神,不仅有利于她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面,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客体吸引力的源泉,历史文化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断转化为旅游文化。社会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文化则是一种流动的社会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必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因为,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的凝聚,并且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向导与动力之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提供精神资源、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8.
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典范而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精神之一,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师生关系疏离,尊师重道观念淡薄,师生伦理衰落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反思传统,检视现实,并进而重构尊师重道观念,构筑新型的师生伦理.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应当具有大气大象、大师大量与大行大化的文化精神气质,大学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前进;"学术自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生命力又依赖于一个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生态环境氛围;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之构建在于价值观的整合、学科的相互尊重、科学人文知识架构的融合与校园文化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价值多元化是现代人正面临的不争的事实,现代人正处于“自然的疏离”“、社会的疏离”及“上帝的疏离”的三重疏离之中。面对现状,德育应当转变观念,关注终极价值关怀,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悦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构建现代化的“主流”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转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变的必然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冲突,也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伴生关系,但是向着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是发展的必然。在转型过程中文化原有形态的解构和重构成新形态的过程是窥看转型社会发展细节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点。在转型社会,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面对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调整,作为社会核心的人,也要进行调整。因此,以文化解构和重构为路径的转型社会文化形态分析,对于了解文化形态的变迁以及人的精神文明创造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和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是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旅游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旅游现象的不同。然而无论是“游牧思想”、“经济思想”还是“文化思想”,他们都是从比较单一的角度来分析旅游现象。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健康的乌托邦精神为指导,离开惯常环境,到异域寻找精神寄托体味着超越惯常环境的非真实的自我,体味不寻常的生活情调并找回生命中的那份宁静,从而实现旅游主体的“自我回9-J”甚至“超越存在”,这是旅游大众化时代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当前旅游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恩格尔系数不适合用来衡量我国居民生活状况,新的社会时期需要更多从精神消费和幸福感受来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刘思敏提出旅游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特质,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用"旅游恩格尔系数"来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是大势所趋.但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表明,刘氏旅游恩格尔系数虽然从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正向测量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但在计算模型上仅采用旅游消费作为计算指标却存在商榷之处,还需要构建新的模型来弥补此计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以科学、人文与个性精神为支点,建构起了大学文化精神的主体内涵,凸显了大学文化精神的根本属性。通过探析大学文化精神这一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认为育人功能是它的本体功能,提出了文化传承、融合与创新是大学文化精神育人的三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末以降,昆曲在全国式微,却在湖南的郴州得以流传,是为湘昆。新中国成立后,湘昆得以重现芳华。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加大对湘昆艺术的整合包装与对外宣传推广力度,强化昆曲与文化、科技、旅游、传媒等相关领域的融合,推广昆曲艺术,打造湘昆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6.
张迪 《天津教育》2021,(1):104-105,108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让他们从古典诗词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努力学习诗词中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强烈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价值观念以及锐意进取为人民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中的这些精神就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并没有理解其壮游天下的社会意义,更大大降低了徐霞客旅游事业的文化品位。徐霞客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产物,他的旅游事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种与众不同赋予他的旅游以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大学者钱谦益最先使用"徐霞客精神"一词,但未作阐释。本文研究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和徐霞客旅游的奇特性,总结"徐霞客精神"的文化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并没有理解其壮游天下的社会意义,更大大降低了徐霞客旅游事业的文化品位。徐霞客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产物,他的旅游事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种与众不同赋予他的旅游以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大学者钱谦益最先使用“徐霞客精神”一词,但未作阐释。本文研究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和徐霞客旅游的奇特性,总结“徐霞客精神”的文化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9.
艺术人类学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从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展示艺术与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艺术,认识艺术中的人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本质表现。在知识全球化时代,艺术人类学研究更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旅游伦理教育是以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为教育内容,对被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旅游伦理教育存在学校教育缺失、实践教育不足、企业无伦理意识等问题。通过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五步走模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的教育模式,可以使旅游伦理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和整个旅游行业中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