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型主持人风格与栏目品牌价值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各种媒体激烈竞争,以主持人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形态已成为电视传播主要形态.一批具有个性魅力的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被推上主播台后迅速走"红",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和个人魅力成为电视媒体参与竞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主持人由于各自形象、气质、学识、风度和谈吐习惯不同,所形成的个性风格多种多样.有的端庄大方,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智慧尖锐、有的稳重老练……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形成风格,得到受众认同、喜爱并与受众血脉相通,才能与其主持的节目一起走进受众心灵深处,创造出良好节目收视效果.因此,风格的形成是众多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追求目标,更是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正电视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画面,录制声音,出镜主持,了解第一手鲜活材料;而报纸记者如果一时赶不到现场,还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也可以事后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现在有的电视记者前期采访能力还不如报纸记者,电视采访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报道干巴巴,影响了可看性。由于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更要注重的是必须努力提高前期采访能力。一、电视采访比报纸采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3.
<正>如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造就了越来越多的记者,而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会议、同一个人物,有的记者能写出令人叫绝的作品,而有的记者却报道平庸。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记者是否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有直接关系。一、新闻敏感性的含义新闻敏感是诸种能力的综合体,它包括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黄璇 《东南传播》2012,(10):185-18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没有丰富、多样的采访素材,就没有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面对更加复杂的体育新闻报道,体育记者需要面对更多类型的采访对象,他们有的合作,有的不合作,这往往给体育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的麻烦,记者必须在与每个采访对象的一次或多次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逐步与之进行博弈,最终挖掘出新闻素材,得到报道需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本文基于电视体育新闻采访实务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根据博弈论的概念类型、通过实例分析在记者在电视体育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合作型和非合作采访型采访对象所采取的博弈手段。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央电视台领导要求记者编辑们努力提高新闻中的新闻含量。表面看,在新闻单位里提这种要求似乎有些多余,没有新闻含量何以成其为新闻?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要求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有的同志在分析我国电视新闻界目前存在的问题时,认为电视新闻界...  相似文献   

6.
记者挨骂     
2008,是中国记者最忙碌的一年。这一年,大事一件接一件。报道这些大事,记者是尽了力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有的也挨骂了。有的是该骂的,骂骂有好处。譬如:汶川大地震,在抢救生还者的紧急时刻,一电视记者闯进急救帐篷,大声嚷嚷,要正准备给伤员做手术的医生闪开,他要拍电视,得先让他拍5分钟。这就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7.
程洁 《视听界》2002,(1):77-77
新闻工作本身的一些特点使得记者成为许多人羡慕的职业,从业者也往往很有优越感。优越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过分表露则令人反感。打开收音机、电视,翻开报纸,这样的恶例可谓屡见不鲜:有的记者发了几篇文章就忘乎所以,自以为是,把手中的笔想像得法力无  相似文献   

8.
电视的繁荣意味着竞争的激烈,电视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电视从业人员素质的竞争。面对这种压力,电视人只有靠自我加压,将内在的压力激活成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动力,才不致于在竞争中被淘汰。 电视人要自我加压。首先认识要深化。自我加压,是一种在无人督促情况下的自觉行为。目前,有的记者在采编一些重要的新闻稿件时要参照报社的稿件来发。这说明电视记者的文字功底、采访功夫不如报社记者,这是对当地电视记者的一种批评、教育和警示。确实,在电视刚刚起步阶段是曾经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电视记者只靠别人送来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两点建议 收到1994年第1期《中国记者》,读来令人高兴!不仅栏目多、内容丰富,且印刷质量堪称上乘。我征求一位订户的意见,他说《中国记者》印刷特好,封面、插页和内文的照片,图象都很清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高兴之余,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新闻队伍的建设仍不可忽视。诚然,去年中宣部发文禁止有偿新闻,在各地贯彻后,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记者拉广告之类不正之风仍旧存在着,有的记者不是集中力量办好报纸、电视,而是热衷于赚钱。有的新闻工作人员不是深入群众、深入艰苦  相似文献   

10.
王超 《新闻前哨》2001,(10):32-32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新闻爆炸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闻,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由于电视新闻画面的逼真效果,拥有的观众数量更是逐年增加。各电视台新闻部除了加强新闻内容与时效外,非常注意树立电视新闻的声誉,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收视率和电视台的地位。而电视新闻的声誉是与播报的方式、技巧和播报记者的形象分不开的。 电视新闻在播报时值得注意的是:播报记者的表达力、说服力,播报记者的声音、语音以及目光的运用。电视新闻记者,有的长于现场采访,有的善于在播报台前侃侃而谈。无论是现场转播新闻,还是在播报台前播送新…  相似文献   

11.
上海电视台在去年11月21日播映了一篇电视评论:《三千户居民为什么买米难》。这篇评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来信热情赞扬电视台为群众评理解忧,做了件好事;有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求记者去拍片子。11月27日,电视台又播出了《三千户居买米难得到解决》的新闻片。拖了半年的问题,电视评论播后一个星期就解决了。这篇电视评论为什么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2.
杜冬冬 《记者摇篮》2004,(10):20-20,31
声画结合是电视媒介有别于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的一大特性,同时也是它的优势所在。于是有人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电视的生命就在于有人的说话和人的表情。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谈话和沟通随处可见,但谈话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十分精彩,有的稍显逊色,有的却很失败。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和效果。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了吗?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想当然地写稿子吗?也不尽然。原因到底是啥呢?我认为,主要是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局限亍“有无此事”的简  相似文献   

15.
报纸和电视,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新闻传媒,报纸文字记者和电视记者要相互学习。先说说电视记者要向报纸记者学习的问题。电视以图像为主,有的电视记者就忽略了文字工作。在他们看来,只要图像拍摄好了,文字稿写得好不好无所谓。这实在是一种误区。殊不知,图像与文字对观众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图像好,文字也好,则相得益彰;图像好,文字差,肯定会影响收视效果。试想,观众听到糟糕、蹩脚、不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电视的发展对摄像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电视摄像记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一名优秀的电视摄像记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眼光,而这些想法和眼光是通过色彩、光线、构图来表达的。摄像记者对人、对生活、对所有事物的理解都包含在这里边,通过电视画面传达给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建国40周年时,全国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都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各种形式,作了大量的反映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多数是从宏观着眼,列举全国、全省、全市许多对比数字,概括说明各项工作的突出成绩,也有的是平铺直叙地写一件事,或是写个人不平凡的经历。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最欣赏的,还是有的记者用自己几十年前报道的某人某事,加上最近采访的该人该事的变化情祝,合在一起写成的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
调查记者是指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出镜或者出声的现场记者.在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用调查记者这一表述比现场记者和出镜记者更准确和恰当.调查记者已经成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巍 《记者摇篮》2009,(9):31-31
电视新闻的写作不同于报纸和广播,报纸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文字是给人看的,广播记者写作时仅仅考虑语言是说给人听的,而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所以电视记者写作既要考虑电视新闻的视觉形象元素,又要考虑听觉形象元素,因此,写好电视新闻稿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位老同志谈到现时看电视、听广播的事情,发过一番感叹:编播节目为受众考虑不够,缺少应有的重复,人名、地名、事件等等常常使人不知所云。不知是编辑、记者的疏漏,还是播音员的懒怠。过去广播中,对于所播放的人物或单位或地方的主体,总要在播出中反复重播,一篇播出稿的最后,往往还要再重复一次:“刚才播送的是……”。这种遗憾恐怕是大多广播、电视的受众都会有的吧。现在,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的受众,恐怕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