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垃圾分类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到节约资源,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养成习惯,从娃娃抓起。但单纯的讲解不易被幼小的孩子理解和记忆,爸爸妈妈可以借助绘本为孩子科普垃圾分类知识,潜移默化培养环保意识。下面请看老师是如何带孩子阅读绘本、学习垃圾分类的,您也赶快试一试吧。  相似文献   

2.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幼儿园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坚持“全收获”理念,引导幼儿用看“记录”思考、用玩“记录”关注、用说“记录”感悟,切实提升广大幼儿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来促进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更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学会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终身去学习探究,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B)班是住读班,虽然上学将近两个月了,但是学生的书包总是空空的挂在椅子的靠背上,课桌的屉子里乱七八糟地摆放着书、本子、文具盒、学具盒,一眼瞟去就像一个垃圾堆。作为数学老师的我马上就要教他们《分类》了,我想这些没有收捡的小家伙们一定会糊不清白的。  相似文献   

5.
学习《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出发看中国公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对推动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梳理中外环境意识宣传教育的经验,探索中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即以政府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为主导,充分运用全媒体、发动多主体参与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意识,从而构建全民环境教育体系,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新风尚。  相似文献   

6.
王瑞 《宁夏教育》2012,(3):49-49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能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以"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目标进行编排。为了贴合小学生的特点,增强教学实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园"。我将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基于课堂观察、课例分析等,对不同类型"活动园"的应用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78):111-112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软件逐渐应用到生活中,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的突出代表就是微课,由于传统课堂时间有限,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在课下自行理解,微课的出现给学生自学、复习,教师讲解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本文试析微课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为题,从试析微课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的问题以及基于试析微课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的问题策略等两方面进行探讨,寻求基于试析微课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的问题策略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葛丽丽 《广西教育》2022,(28):35-37
本文基于理想信念、真实生活、探究实践、活动体验等四个方面的融合,论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四融合”教学策略,同时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阐述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素养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道德与法治》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更多的是聆听而不是主动学习,更别说培养创新能力了。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先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弊端,再给出具体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出发,指出了《中图法》类目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即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的归类,数学科学的归类,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排列顺序问题等,并对《中图法》的列类体系提出了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认为,概念本质上就是一种分类的行为。通过“三角形分类”活动,不仅要识别特殊三角形的概念,厘清这些概念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深入钻研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深入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自主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创设真实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开展主题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可适时引入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以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重打造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要突显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课程的落实中,要不断强化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观念才能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引导儿童通过参与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它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高,全面发展及高素质成为了各大企业用人的标准。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教育部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德育的关键课程。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与其他栏目在逻辑上遵循"体验—认知—笃信—践行"的思维路径,重在学生德育践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拓展空间》栏目,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学习和课外实践,注重价值观引领,提升学科育人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友谊""师长情谊""生命""青春""情绪情感""集体""法治"等为主题,基于学生的成长经验,通过对话、合作、探究、体验的方式,呈现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知识,具有文体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构建联系教材、联系生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学科活动模式(简称为"四联"模式),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五育”融合是课程实施的应有之义。“五育”融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样态体现为“目标要兼具学科性与融合性”“内容要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活动要力求综合性与多样”的特点;其课堂实施的准备,应当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环节有新的思考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