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前,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教鞭下面出能人"。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家长和老师都知道打骂孩子是不科学的教育方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代替打骂才是科学的。记得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唤醒……"作为教师,应该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惩罚,用欣赏和鼓励去教育学生。这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教育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自有教育开始,就有教育惩罚了。"没有规矩不能成其方圆,没有六律不能正其五音","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对教育惩罚的理解与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否健全直接相关。学校教育需要教育惩罚,那么,教育需要的教育惩罚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呢?  相似文献   

3.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便开始思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儿子培养成我理想中的状态.我们小时候,以及我们父母小时候,极少有专门的家教教育理论,那时候很多父母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显然这个办法到了我们孩子这一代是行不通的.既然惩罚不行,那我就反其道而行,多奖励.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史中惩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迁 (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史中。惩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辞海》中对“教刑”一词作了如是解释:“古代学校中所用的刑责。”在我国古代禅宗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古训,更是从古流传至今,并仍被广泛地传诵着。在一些描写古代教育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打戒尺的情形也是非常常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5.
赵翔 《家长》2013,(Z1):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请认真阅读《轻松教  相似文献   

6.
赵翔 《家长》2013,(2):58-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守着“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的信条,但是如今一提到“惩罚教育”,听者闻之变色,因为大多数学校热衷于提倡“赏识教育”、“愉快教育”、“无批评式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教育手段被社会舆论炒得如火如荼,如同包治百病的良药,很多人也为此走出来献身说法,相对而言,“挫折教育”、“惩罚教育”则被冷落遗忘。我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罚教育”。它们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应该平衡发展,丢掉任何一方,都会给人以缺失感,最终会出现教育怪状。  相似文献   

8.
张立巍 《成才之路》2011,(24):11-I0006
"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传统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在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被很多人所否定。但笔者认为,孩子犯错后,家长还要适当给予其一些惩罚。  相似文献   

9.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遗憾的是在“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之下,斥责、惩罚总是那么理直气壮。希望孩子进步快,总批评慢;希望细心,总训斥粗心;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相似文献   

10.
惩罚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教育史中惩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迁(一)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史中,惩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辞海》中对“教刑”一词作了如是解释:“古代学校中所用的刑责。”在我国古代禅宗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当头棒喝”对人的惊醒教育作用。“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古训,更是从古流传至今,并仍被广泛地传诵着。在一些描写古代教育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打戒尺的情形也是非常常见的一幕。(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也都肯定了惩罚的教育作用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了惩罚问题。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我们管教孩子,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到了美国这一套就行不通了。他们教育孩子是引导为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2.
“棍棒出孝子”,不少人也因而走进这个误区。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惩罚是必须的,它能有效地控制儿童错误行为。但人们总是把惩罚跟打人或伤害等同起来。严厉的体罚往往只会压制行为而不能使之完全消失,至少从长远观点看,这种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谁都知道它将带来不少严重后果,特别是加深父母与孩子的对立情绪。不当的惩罚实在弊多利少。应该看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的出台也明确提出了教师要依法执教,严格禁止长期以来“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肉体体罚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吴铭 《成才之路》2010,(30):90-90
中国有句俗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尽管现在大多数家长已摒弃棍棒式教育的方式,但生活中不时能见到有家长打孩子。其实,打孩子也违法。日前,由云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云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虎妈的背影     
<正>如何教育儿童,这几乎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严父慈母,虎妈猫爸,有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有提倡对孩子"一要理解、二要解放"的;有力主"严师出高徒"的,有坚持"宽容才有快乐"  相似文献   

16.
“非惩罚”,远不是“不打骂”孩子这么简单每每看到提倡“尊重孩子,摒弃惩罚”的教育观点,会有不少父母心生内疚,因为他们虽对“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苟同,但面对孩子的调  相似文献   

17.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但再尊贵的花苗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我们又怎能不适当使用惩罚而让孩子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呢?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离不开赏识,也离不开惩罚.合理的惩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罚权,也应该合理运用惩罚权.  相似文献   

18.
随着90后逐渐成长,踏进大学,中学校园成为了95后的天下,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95后难沟通,难教育,不听话。而95后则表示不甘成为新的众矢之的,在这里,他们将袒露心声,当然也会有各方人士发表感慨,讨论到底该如何应对新一轮叛逆狂潮。[传统大招:棍棒底下岀孝子?]自古我国就流传"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西方谚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体罚孩子似乎一直是许多父母的"法宝",甚至还有父母将其奉为至理名言。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暴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法子。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的艺术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赏识教育是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孩子越夸心里越亮堂,学习和生活就越有奔头。反过来,越是批评,反感越强烈。棍棒之下无孝子。一句和风细雨的表扬,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句恶语定会中伤一个孩子的心灵。人才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又应该如何给自己一个标准的定位呢?因此,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眼睛里经常看到的是学生如何优秀。教师教育学生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该是赏识、表扬。赏识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为妈妈喝彩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一直都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不听话的孩子,她赞成进行体罚。但是,事实上,她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有一次她实在是因为气得太厉害而打了我一顿之外,几乎就再也没打过我那几个兄弟姐妹了。不过,这并不是说她对我们放任自流,疏于管教,对于我们所犯的错误,她总能想出一些别的方法来惩罚我们,而那些方法要比巴掌打在我们屁股上让我们感觉得更疼痛,记得更长久、更深刻。记得在我四岁那年,就曾经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情,直到今天,我仍旧记忆犹新,就仿佛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