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激情:记者工作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激情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记者的激情来源于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来源于记者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热爱,来源于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真实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记者与激情     
陈祥龙 《视听纵横》2004,(4):118-119
激情是对事业、对人生强烈的、极具暴发力的一种感情,表现为执着的精神、无畏的品质、冲天的干劲。激情充满着活力,蕴含着力量。激情可以产生动力,激情可以产生灵感。激情所到之处,工作生机勃勃,生活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3.
"快要退休了,还在一线采访!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劲头?"这是近几年常常听到同事或朋友对我发出的感叹. 激情,似乎是属于年轻人的,然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激情应该贯穿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只有这样,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面对压力繁重的新闻工作,都会觉得快乐和轻松.  相似文献   

4.
陈文 《新闻知识》2002,(1):19-20
状态,即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记者,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职业品种,它的状态的好坏直接地关系到记者的成果与成长。特别在新闻业竞争日益加剧、记者队伍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记者职业状态的优与劣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基本素质对人的影响作用而成了决定该个体成与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关注记者职业状态,就是对记者成长的直接关怀。记者究竟应该调适成一种什么样的职业状态呢?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下列三种状态对记者职业的积极影响:保持醒智、适度焦虑、充满激情。一、保持醒智在这里,醒智一词即指清醒的头脑。一名记者要保持清醒…  相似文献   

5.
苏婧 《网络传播》2005,(2):54-55
在网络时代,一名成功记者,需要真诚、激情,奋进来武装自己的心灵和身躯。因为——真诚是理想的初衷,激情是奋进的动力,实干则是成功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何光华 《新闻前哨》2007,(9):100-101
1957年10月16日《湖北日报》第一版报道:“昨天,武汉市5万人隆重举行了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第一列从首都北京到祖国南部边陲——凭祥的直达快车,在万众欢腾声中通过了举世瞩目的长江大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潮水般的人群跨过了天堑长江。”  相似文献   

7.
8.
记者部落     
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闻激情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褪。然而,本期"传媒骄子"关注的《辽沈晚报》记者栾俊学,却是一个始终充满生活激情、充满工作激情的人。时隔半年,云南"少女卖淫案"终于告一段落,一份落款"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调查组"的红头  相似文献   

9.
记者部落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热情投身其中,才会不断激情涌动,才能不断迸发灵感,才会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她做过时政记者、驻外记者,她直面危险,穿梭于战火之中。特定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对她提出特殊的要求。请看本期传媒骄子: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刘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2008     
记者这一职业是专为变化而设的,2008年,是中国大事多发之年,这些大事为记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也使他们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但中国记者从没有因各种“前所未有“而畏缩不前,困难和问题反而激发着他们的活力与激情,书写出一篇篇动人的华章。  相似文献   

11.
关键 《新闻知识》2005,(5):45-46
中国记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每一个有作为的记在这个时代都会有所作为。我自己刚进入新闻这一行时,面对优秀的老新闻工作,心理忐忑不安。他们那妙笔生花的笔,缜密的思维,精妙的章结构,让初出茅庐的我感到羡慕。那时我从事的是关于工业的报道,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留着那个时代刻板的痕迹。在每一个采访单位采访时,离开这个单位我还没搞清要写些什么,因为心里没底。所以在初入新闻界这个大门一年中,  相似文献   

12.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13.
武汉晚报的《记者圆桌》专栏已刊出两年有余了。无论是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还是与读者沟通互动,每个被我约稿的同仁,都能获得表达的快感,用动人的文字来释放自己思索的美丽。  相似文献   

14.
杨军,先后荣获双鸭山市哈洽会报道突出贡献个人、市记功嘉奖、市模范工作者、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双鸭山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和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67项荣誉。从事新闻工作16年里,一直保持着平均一天半一篇文章的写作速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7,(6):26-26
温总理的每一次挥手,都引来镁光灯闪成一片。在发布会上,“洋面孔”似乎比任何一届都多。公开的数字显示,在发放给记的750张请柬中,我国港澳台地区记200张,内地记200张,而国外记占了550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7.
18.
白薇 《新闻采编》2005,(6):36-36
时下,报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传统大报”,还是都市类报纸都在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人言,中国的报业已进入了“比拼内力的时代”。“内力”,说白了无非是新闻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对宏观趋势的准确把握,对具体事件新闻价值的深刻认识,对读者多层次需求的适应,对新闻自身规律及新闻编采技术更高层次上的灵活运用等等。笔者以为,提高综合能力固然重要,但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新闻从业者的新闻激情、职业追求、职业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记者众生相     
王立纲 《青年记者》2007,(21):25-26
记者这一行当,与其他行当一样,都是外人看热闹,行内人看门道,记者给人的印象一般就是电视里记者在招待会上提问的形象,但那只是记者工作的一个剪影,他们还有更多的侧面,下面依据一些东西的有无来粗疏地勾勒一下。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各社会群体学说话,把领导的话学给群众听,把群众的话学给领导听,把专家的话学给外行听,把少数人的话学给多数人听。怎样才能把说话学得让不同群体的人爱听、听得懂、听得进去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呢?这就要求不断加强记者的学养锻炼。记者学养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何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