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为突破口的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迅速在中华大地拉开;农村改革的报道也因此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作为新华社一名常驻经济发达大省江苏的农村记者,我百般珍惜这一历史机缘,痴心投入采访与调研当中,曾先后有3篇(组)内部调查因报道的问题涉及改革全局又体现了改革的方向,而受到党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为改革引燃了"三把火",使当时某些方面的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农村大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1户农民联名签订了我国农村第一个承包责任书,吹响了农村改革的第一声号角,谱写了"春天的故事"的第一乐章.  相似文献   

3.
走近吴镕     
吴镕,曾任江苏省政协秘书长、江苏省委研究室主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农工部部长,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现任江苏省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曾参与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参与编撰《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农村改革决策纪实》等书,并发表过《中国农村改革20年回顾》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出版了《村头闲话》、《乐斋闲话》等多部著作,近年来为粮食、农民工、农村金融等问题向决策高层进言献策并得到采纳,是一位在多方领域都深有造诣的学者型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4.
"大包干、万元户、农业税、剪刀差、农民工、新农合、海选、新农村",有记者归纳集中了这些"热词",由此回顾风云激荡、决定亿万农民命运的农村改革三十年.作为丰富多彩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改革每个节点的报道同样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当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农村,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新华日报新一轮的改版中,"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承担了改革市县报道、改革农村报道、改革基层报道的重任。这样的探索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相关报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刘莹 《新闻知识》2012,(5):19-20
30多年前,中国改革航船的破冰航行首先在农村突破,当前中国的改革再次聚焦"三农"。对农传播的专业媒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农村发展,农民报纸在大众传媒中处在边缘,农民媒体生存的根本是坚持农民本色,为农服务。  相似文献   

8.
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改革.30年前,农民满腔热情地实行"包产(包干)到户"为主要形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取得农村第一阶段改革的辉煌胜利,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陈娟 《国际新闻界》2012,(6):108-113
本文从社会角色的视角切入,对中国农村类报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进行了梳理。改革开放前,农村类报纸是作为动员与整合农村社会的宣传工具而存在的;改革使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分化阶段,农村类报纸的角色随之表现为突显"信息传播角色"的角色丛;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直至"断裂"阶段,农村类报纸被整体边缘化;新世纪,农村类报纸作为"利益主体"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为谋求自身发展各自做出不同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当众多传统媒体在借助改革时机和网络技术抢滩市场发展壮大的时候,涉农报纸却普遍处境尴尬,阵地逐渐萎缩,舆论发声被都市媒体的喧嚣淹没,社会影响力微弱,经济效益不佳,成为媒体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涉农报纸又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许多重大理论创新和政策突破,为我国农村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吹响了号角。涉农报纸只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在破解农村发展难题过程中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电价高、农民电费负担重的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了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即"两改一同价"的农电工作三大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成都 农村产权改革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负统筹城乡改革使命的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五年之后,开始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改革者们试图通过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让农民脚下的土地从资源变成资本,进而推动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寻求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唐旭 《视听》2016,(6):69-70
80年代初期,"农村电影"一度与农村改革的热潮相互呼应,并准确地通过个体和家庭叙事角度表现了农村的变迁,引发了时代的共鸣。由《乡情》《乡音》《乡民》三部影片所组成的"田园三部曲"是第四代导演胡柄榴的代表作品,这三部电影均把主要视角投放在偏远农村地区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身上,影像关涉着导演对农村与农民的表达。在胡柄榴的"田园三部曲"中,《乡音》以其精良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获得较多的褒奖,《乡音》作为"田园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一部,深度展现了胡柄榴电影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4.
从《决定》看电视媒体对农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文化资源信息的共享,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工作千万件,档案一线牵",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阐述.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决定",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进步,更多地依赖于农村档案和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关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息传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主要接受对象农民来实现。米利肯和布莱克默曾说:"任何社会变革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必须改变。"①所以,农民的主体意识、主体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农村信息传播致效的关键,也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的影响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写的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被有的评论家赞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在这讨论中,很多人认为取消农村"两税"后,乡镇一级政府变成了"空壳",乡镇的存在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主张撤消乡镇政府和部门.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介绍会议情况时指出,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